在浙江省玉环县海山乡,很少有人称呼吴棣梅为医生,老人们都亲切地喊她“娘姨”,年轻人则尊敬地叫她“阿婆”。在海岛39年,她多次谢绝进城机会,无数次放弃与家人共享天伦机会,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奉献给了海岛上的群众,成为海山乡7000多乡亲共同的“娘姨”。
为了乡亲 她立志当一名海岛医生
吴棣梅是个地道的海山渔家女,有16个兄弟姐妹,她排行第8。在她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姐姐,其他姊妹均死于破伤风。之后,吴棣梅又眼睁睁地看着4个心爱的弟弟妹妹先后因病死去。1971年,初中毕业的她毅然选择了去卫校攻读妇幼保健课程。毕业后,她放弃了在玉环县人民医院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成为海山乡的第一位女医生。
1985年,吴棣梅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时的她更加坚定了留在海山的决心。用她的话说,既然入了党,就要有个党员的样子。
在海岛工作,没有节假日和上班时间的限定,哪里有病人,她就出现在哪里。她曾一夜奔走三个海岛村,接生3个孩子;她曾顶着风暴出诊,小船在巨浪间颠簸,她让渔民把自己绑在船桩上;她也曾在台风袭击时,头顶药箱,趟着齐胸深的大水出诊;她收入不高,却常常“阔气”地资助贫困的村民。海山乡1972年以后出生的2000多人中,1900多人是吴棣梅接生的,乡亲们都把她当作自家人。
为了乡亲,她狠心扔下住院的女儿
吴棣梅在玉环县城也有一个家,但她很少回去,留下丈夫和女儿居住在那里。2004年的一天,吴棣梅到县城开会,会后顺道回家,一打开家门却发现女儿杨倩晕倒在地上,脸色苍白。
经过化验诊断,杨倩得了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杨倩的主治医生熟识吴棣梅,他狠狠地批评了这个“不合格”的母亲。女儿本以为自己生病了,总算能留住妈妈了。可是,吴棣梅还是“铁了心”要回海山。在信用社工作的丈夫只好办理了病退,去照顾住院的女儿。杨倩含泪说:“在别人眼里,妈妈是随叫随到的白衣天使,就算脚骨折了还拄着拐杖为人看病,我是她女儿,一年却见不到她几面。”
正是凭着对海岛群众的深厚感情,无论她走到哪里,乡亲们都会亲切地迎上来,如同见到亲人。
为了乡亲,她四处奔波“讨钱”
在“以药养医”的年代,海山乡卫生院一直靠乡镇财政支持,几乎是负债经营,职工收入常年偏低。每到年底,吴棣梅都要去县卫生局为职工讨年终奖,被县卫生局局长戏称为“讨钱院长”。
2008年底,吴棣梅又来到县卫生局,想到这些年的艰难和委屈,一向好脾气的吴棣梅生气地拍了桌子,“为什么不能在玉环海岛卫生院实施一些特殊政策,比如实行全额拨款或者让海岛医务人员参照全民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相应提高他们的待遇?”
没想到这次“拍桌”给海山乡“拍”来福音。2009年3月,县财政投入80万元把海山乡作为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卫生院的支出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列入财政支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药养医”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创了全市先例。如今,海山卫生院基本能做到让海岛群众“小病不出乡,小手术可以上”。
为了乡亲,她放弃三次回城工作的机会
39年间,医院10多位同事来了又走了,而吴棣梅却一直坚守,成了海岛上的“长明灯”。
其实,她曾经有很多次调走的机会。1980年,玉环县计生委要调吴棣梅,消息传开,乡亲们纷纷到卫生院挽留,吴棣梅选择了留下。1984年,县计划生育指导站想调她,此时儿子杨斌在县城借读,女儿杨倩马上要上小学,她下决心离开,乡亲们再次涌到卫生院挽留,她又留下了。1988年,当玉环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动员她调动时,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说这辈子就呆在海山不走了。
7年前,吴棣梅正式退休。在县卫生局局长的要求下,她继续留任。吴棣梅说她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建一所托老院,让海岛上的孤寡老人也都能安享晚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