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70年台庆

 首页 > 70年台庆 > 记者手记3

跟广播老前辈学用新闻讲故事

2010-10-28 15:29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人民广播事业70周年啦!近期,我们采访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老时政记者刘振敏,作为新闻行业的前辈,从她的身上真的能让我们学会不少东西,尤其是如何以新闻的威力和魅力把故事讲给听众。

  以新闻的视角和手段描述和评论故事。这种素质不仅是新闻人工作的技巧,更是新闻人与其他职业人的区别。新闻人不是一般地反映世界,他们需要报道给大众的是有新闻价值的,能给大众一定的震撼、一定的回味、一定的启迪和一定的兴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凭借新闻人特有的视角和手段,即用消息、通讯、特写、摄影、播音、图像、画面等形式来记录和传播的。虽然学问家能撰写大部头的专著,文艺家能轻歌曼舞吟诗作画,但是,他们大部分不会或不擅于从事新闻的写作和报道,用“新闻的视角和手段”描述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年一次的全国好新闻评选竞争激烈就是一个明证。

  除了描述故事,如何评论故事,在当前形势下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了。从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的评选中我们可以发现,媒体普遍开始重视评论栏目的设置和经营了。三届评选共产生了124个名专栏,其中评论专栏就有68个,占名专栏总数的55%。不论是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和《今日谈》,还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他们都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现在,不少的报纸都推出了社论版和来论版,还专门刊发读者的“社论批评”,中央电台新闻频道首推以央视命名的“央视论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曾对中国入世后全国主要媒体的新闻评论作过调查后发现:新闻评论的份量更重;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更强;新闻评论的论题更广泛;新闻评论的指向多元化;监督的异地化和异时化;新闻评论形式的多样化;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和学者化。现在,时评又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评论品牌,它的兴起对提高社会的宽松度,扩大公民的自主活动空间,提供理想的理想交流渠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随着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和提高,媒体发现“独家新闻”是十分困难的;而新闻评论却是可以担当“独家发言”的重任。在媒介市场,话语权就是力量。在我们注重发现和发掘独家新闻的时候,千万莫要忘记和轻视了新闻评论。一家有战略眼光的媒体,一个有思想的新闻记者,都会重视新闻评论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与制作。

责编:张劲涛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