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新闻中心

头条 | 要闻 | 央广·策 | 今日锐点 | 图站 | 调查 | 滚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

【记者手记】舟曲,告诉你重建的深意

2010-12-24 06:55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舟曲县城江边的标语——“藏乡江南,泉城舟曲”

  舟曲,藏语的意思是“白龙江”,因此江而命其名。古时候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它是一个和泥石流灾害联系在一起的名字。12月20日,我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组放入一员前往舟曲做灾后回访。

  即使是冬季,去往舟曲的路上,风景依然很美。路过岷县境地,山路盘桓在崇山峻岭之间,处处都可以领略峰回路转的欣喜,山沟里一条条结了冰的小河好像一条条玉带,河水在冰层中央奔流不息。在山势平缓的地方,放养的牦牛悠闲地嚼着漫坡的衰草。中央台驻甘肃记者站的同事张磊说:“这里夏季最美。”至于舟曲,如果没有8月8日那场泥石流灾难的话,那个被称为泉城和水乡的地方,想必也格外美丽吧?

舟曲受灾群众领到了政府发放的煤

  尽管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到了舟曲,扑面而来的仍然是灾难带来的震撼。白龙江水早已驯服,好像一个明白自己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老老实实地东流而去,但是那不断翻腾的浪花仍无法掩藏它潜在的野性和破坏力。南岸的峭壁上,“藏乡江南,泉城舟曲”的巨大标语依旧昭示着小城曾经的美丽。不过现在,它满目疮痍。昔日整齐的江堤被淤泥和粗糙的石块所代替,江滨的主干道每天被来往的车辆夹裹的泥巴铺满,因为冬季水份蒸发缓慢而变得有些泥泞。主干道两侧的房屋都曾经被江水所淹,洪水退后的痕迹依然留在墙上。在泥石流破坏最集中的城关镇和江盘乡,掩埋在下面的房屋再也没有露出地面,留在地面上的楼房大多破损严重,有的倾斜欲坠,有的半壁坍塌,伤筋露骨者像一个个被摧毁的躯体,岌岌可危,向幸存者诉说着当时的惊恐。在它们面前即使稍作停留,也会不寒而栗,后怕和惋惜凝成一股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让人不忍心多看一眼。

舟曲县城一家超市门口挂出的标语

  然而,这只是舟曲袒露在外面的伤痕,那些在此生活的人们,心中才有那刻骨铭心的伤痛。我们在这里回访,不忍心向这里的人提起那场灾难,尽量不去触碰他们那脆弱的心灵。1435人罹难,330人失踪,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代表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遭遇了失去亲人的不幸。亡亲之哀,失子之痛,丧偶之伤,人间至痛,因为苍天的惩罚而无情地烙在每个遭难者的心头。这座美丽的城,所有的色彩都黯然。不愿意提及,不是因为不想念,而是因为撕心裂肺,难以承受。唯有隐忍和强制性忘却,才有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无论是外在的伤痕还是内心的伤痛,所有的不幸都无法让这里的人民屈服。曾经被水淹没的街道两侧的门面现在都已经开业,或新或旧的广告牌密密麻麻挤在街道两侧的商店门口,卖酥油、生肉、食料以及各种小商品的摊贩把货物摆在路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式各样的车辆在这里川流而过,生活,就是这里的全部。县里为每一家受灾群众发放了一千斤煤块,许多人背着装满煤块的竹篓或者编织袋爬坡下坡往家走。看到记者时,许多人都会对我们友好地微笑。张磊告诉我们,当地群众对于记者已经很熟悉了,大部分群众愿意和记者打交道,而且信任记者。

舟曲街头贴出的重建规划项目表

  当我们走进几户被安置在廉租房的群众家里时,他们很高兴地接待我们。虽然不少人显得有些腼腆,但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微笑着接待我们。“真的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当50多岁的薛关英坐在当地政府给他发放的取暖炉旁说这句话时,他真诚的眼神让人相信他不是在故意说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政府给发了一千斤煤,发了炉子、面、油,还有煤气灶,家里的被褥也都是政府发的。我们真的感到很知足!”泥石流毁掉了他的房子和所有财产,前半生靠做装卸工挣来的血汗钱一夜间化为乌有,现在,他带着自己有精神疾病的兄弟一起住在临时安置的廉租房里。当然,他也直说,现在最盼望的就是政府早点落实房屋的重建和安置政策,也坦言自己以及身边许多和他情况相似的人因为没有房子而无法安心外出打工。薛关英的话代表了大部分受灾群众的心声,我们采访其他群众时也听到了类似的话。感恩,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同时也溢于言表。担心,也在每一个人心里,他们太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稳的家。

  在北关村、北街村,随时可见修缮房屋的群众在那里忙碌。许多群众的楼房被泥石流掩埋或者破坏,他们要么清理掉淤泥,要么就直接舍弃一楼直接修缮二楼以上的建筑。舟曲县重建办的同志告诉我们,现在虽然重建整体方案已经获得审批,但是详细的规划项目还需要时间来论证和一步一步实施。他们也明白百姓的心情,但是重建必须要科学慎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他们能做好的事情就是对受灾群众的受损房屋进行加固修复,安置群众的临时居住问题。为了鼓励群众对自家房屋进行修复,他们还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加固修复房屋的群众进行补贴。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只要是真心实意带着老百姓奔向幸福,就不要给他们施加太大的压力。“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记者张磊说。他前前后后来了四趟舟曲,几乎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很熟悉。他和这里的干部群众接触比较多,所以更能实事求是地看待重建工作。速度很重要,但是质量更重要。前一段时间媒体报道汶川地震后有的地方重建时因为过多地追求速度,结果工程质量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太苛刻地要求速度。

记者正在采访舟曲的受灾群众廉租房临时安置点采访。接受采访的人叫薛关英。

  其实,没有谁比这里的群众和建设者更明白时间的紧迫性。在受灾最严重的月圆村遗址上,总能看到测绘人员在废墟上架着仪器忙碌着。他们告诉记者,现在在抓紧时间做好这里的基础测绘工作,将来要提供给城建、水利、遥测等各个部门。一位年轻的测绘员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在此干了一个多月。要做好这里的测绘工作,不知道有多大的工作量。每天深夜,都能听到大型机械车辆从街上经过的声音。有的居民小区为了在指定的工期内完房屋加固修复成任务,不得不工作到夜里十多点钟。在白龙江的岸堤施工现场,大型机械也是昼夜开动,夜里的灯光和轰鸣声无不表明,重建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受灾群众薛关英家由当地政府提供的新煤气灶。

  自然灾害毁灭一个地方的人是如此轻而易举,人,却要在它的无情惩罚下挺起胸膛奋力挣扎。在舟曲见到很多类似于“科学重建、尊重自然”的标语,看来,这里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在自然面前,不要肆意妄为,但是也绝不能低头服输。破坏在一夜之间,重建却需数载。我问同事张磊:“你说五年之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他回答:“到时候你肯定已经认不出这里了!相信你现在拍的很多照片,到时候都成了资料。”是的,我相信!在舟曲,我深刻地体会到重建的深意。(文/夏恩博)

责编:纪乐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