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5月8日消息(记者 李晓晓 见习记者 孙俊)一座将千里之外的敦煌飞天壁画完美复刻的博物馆,一缕延续130多年且不断进行技术更新的酱香,一个由20多个国家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演绎的汉服方阵……在江南的小桥流水、石板巷陌、古宅古街中,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香火一直绵延未绝,并在不断的赓续和创新中焕发新的魅力。

这正是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国风国潮国货持续升温,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向来有着诗画江南美誉的浙江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对宋韵文化、良渚文化、和合文化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名人故里、戏曲词牌、古籍古画等文化基因的解码,都书写着浙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文化是一种守望,需要原汁原味的保护。

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敬畏历史、敬畏生态、敬畏文化才能更好地延续和传承文脉。在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原生态、原住民、原生活成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独特的竞争力。

西塘古镇(央广网发 嘉善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们经常说‘小桥流水人家’,在西塘我们把它称作‘小桥流水老人家’。为什么叫老人家?就是老的原住民留下来。西塘旅游从1996年发展至今,2600多户原住民依然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嘉善文化学者、嘉善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文化顾问韩金梅说。

发展文化旅游,也必须要抢占文化的高地,以文化内涵来构筑起竞争的壁垒。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南浔古镇被誉为“江南古镇的封面”,这里保留了大量由“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留下的名宅园林,通过“修旧如旧、保留古韵”,让“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历史风貌重现眼前。

南浔古镇(央广网发 沈勇强 摄)

文化是一种再生,也需要与时俱进的革新。

随着文化产业的壮大,各种新领域、新主体、新技术层出不穷,文化也需要跟新消费、新体验、新空间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绍兴市柯桥区安昌古镇的“老字号”仁昌酱园之所以能传承上百年,原因之一就是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革新。“比如我们开展了利用脱盐技术开发低盐酱油的研究,让酱油含盐量下降,口感提升,但酱香味不减,产品销量也得到了稳定上涨。”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仁昌酱园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滕军康说。

百年老店 仁昌酱园(央广网见习记者 孙俊 摄)

“潮流感+体验感”,让文化更出圈。在湖州市吴兴区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总建筑面积 850 平方米的手作生活街包含木作、陶艺、首饰、绘画、咖啡等多种手作、教学及体验项目,“旧”与“慢”的融合,反而焕发出古巷的新生机。

湖州市吴兴区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央广网发 吴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焕发新活力,江南处处闻弦歌。人们穿汉服、游古巷、赏非遗,在文化的浸润中欣赏诗画江南,在人间烟火中感受文脉流淌,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奔赴。

编辑:杨正弘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