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4日消息(记者 曹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新一轮行动计划来啦!

11月23日,记者从监管部门处获悉,证监会已就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印发《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以下简称《方案》),从8大方面出发提出相应措施。

包括优化制度规则体系,提升监管规则的科学性;聚焦公司治理深层次问题,夯实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基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优化上市公司整体结构,提升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推动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健全打击重大违法长效机制,营造上市公司发展良好环境;加快上市公司监管转型,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协作联动,形成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方案》表示,力争到2025年,上市公司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生态显著改善,监管体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四大原则八方面措施

毫无疑问,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力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轮《方案》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部署,巩固国发14号文印发以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工作成效,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向更高水平跃进。

《方案》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的框架下,在八大方面提出相应措施。

其一,优化制度规则体系,提升监管规则的科学性。去年底,证监会完成了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整合第一阶段工作,法规数量大幅压缩60%, “减少数量”的核心目标得以实现。下一步重在提升规则“质量”,具体措施为升级法规体系,理顺不同层级规则之间的法律位阶,补齐制度缺项和规则漏洞,完善滞后于实践的规则内容。

其二,聚焦公司治理深层次问题,夯实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基础。核心措施包括,引导独立董事归位尽责、权责匹配、有效履职;强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诚信义务,完善法律规则,加强责任追究;引导各类主体有效参与公司治理,建立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常态化机制,督促上市公司加强与投资者沟通等。

其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核心措施包括,提升持续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从使用者的角度理顺定期报告的逻辑架构,减少冗余信息,强化关键信息。加强首发与持续信息披露的衔接,强化信息披露的一致性监管。

其四,优化上市公司整体结构,提升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核心措施包括,在入口端,持续落实优化发行上市条件的要求,严把审核质量关;在融资端,持续优化资本市场融资制度,完善并购重组监管机制;在出口端,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优化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

其五,推动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核心措施包括,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完善上市公司对外投资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健全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信息披露规则;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加强对“蹭热点炒概念”以及上市公司相关方操纵行为的监控处置和打击力度;支持各类长期资金进一步扩大权益投资比例;支持上市公司赴境外发行股票和全球存托凭证(GDR)。

其六,健全打击重大违法长效机制,营造上市公司发展良好环境。核心措施包括,严格防范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构建综合防治体系;对第三方配合造假行为,探索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操纵违规对外提供担保、指使公司造假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强化行政、刑事、民事责任追究。

其七,加快上市公司监管转型,提升监管效能。核心措施包括,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打造上市公司监管“工具箱”,切实提升监管系统性时效性。深入贯彻落实分类监管、科学监管、精准监管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处置风险”的能力。

其八,加强协作联动,形成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核心措施包括,发挥好跨部委协调小组机制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作;增强监管温度,密切跟踪调研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及时向相关方面反映企业困难和诉求;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协会,新闻媒体等相关各方的作用。

央广资本眼了解到,《方案》坚持立足国情市情、服务实体经济、监管主责主业、共建共治共享四大原则。

“证监会立足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融资并购制度和上市公司监管体系;并且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直接融资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关人士表示。

《方案》阐明,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持续提升,力争到2025年,上市公司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生态显著改善,监管体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上市公司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上市公司结构持续优化。”市场人士如是总结。

首先表现在,国企民企结构更加均衡。

资本市场从最初国有企业“一枝独秀”,到现在已经是国企民企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超大体量的国企与数量众多的民企同台竞技,是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

数据显示,国有上市公司家数虽仅占全市场的26.7%,但体盘大、质量优,资产、利润、分红分别占78.6%、69.3%、66.5%,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3000家,占比约2/3,近年来新上市的公司中民企已占到八成以上。

民营上市公司行业覆盖广、竞争活力强,既有“大而优”的行业巨头,也有“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冠军,在科技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创新性更加突出。

公开数据显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家数已达2367家,占比近五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由2012年的11.7%增长至28.1%。市值超千亿元的新经济行业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51家。

十年前,我国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全部是金融和能源类企业,而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科技公司已脱颖而出。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已形成积聚效应。

第三,金融与实体上市公司的比例更加协调。

回顾十年之前,金融业上市公司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的55.9%,现在这一比例已降至42.8%,实体企业利润占比已经超过了金融业;房地产产业链利润占到实体企业的比重由高峰期的30.3%降至13.7%,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第四,上市公司里龙头公司强者恒强更加明显。

以大企业为代表的沪深300成分股上市公司利润占到全市场的77.9%,十年间净利润增幅达121.7%,高于整体水平的109.3%,业绩增长快于一般企业。

结构优化的同时,上市公司持续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关键力量。

截至2022年11月16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5003家(含B股),上市公司总市值87.6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新时代十年,特别是三年多来,上市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与2012年底相比,上市公司家数、市值分别增长93.3%、225.4%,资产和利润规模分别增长225.6%. 186.8%。

监管人士表示,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有效提升。

相关数据证明,近十年来,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11.2万亿元,是同期股权再融资规模的1.3倍,由原来资本的净使用者变为居民财富的净输出者;现金分红规模已连续五年突破万亿元,其中今年以来已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28.9%,规模创历史新高;沪深300等重要指数股息率已与发达资本市场基本相当。

上一轮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效

央广资本眼了解到,早在2019年,证监会就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深化改革12项举措的重中之重,印发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简称“上一轮行动计划”)。

在此基础上,2020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发14号文,形成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其后,证监会印发国发14号文的学习贯彻文件,明确了96项细化任务,基本囊括上一轮行动计划的内容。

据介绍,目前相关短期细化的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上市公司结构和总体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带动经济发展效果日益显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上市公司总量快速增加,结构更加优化。“两创”板块“试验田”作用有效发挥,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交易所等重大改革顺利落地。注册制改革推动直接融资比重持续提高、市场包容性不断增强,一批不符合核准制下发行条件的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动能”上市公司相继涌现。

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步伐加快,抗疫复产彰显韧性。持续深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简政放权,有力支持上市公司盘活存量、提质增效。2020年以来,A股实体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14%,研发强度由2019年底的1.81%上升到2.03%,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增速(4.3%)高于规上工业企业(1.0%)。

公司治理更加完善,透明度不断提升。截至6月底,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中自查发现的问题整改率达到90%以上。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持续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背景下,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家数由2019年年报的276家下降至2021年年报的249家。

退市制度改革有效落地,优胜劣汰效应加快显现。2020年以来,共有105家公司通过不同渠道退出市场,其中,75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历史积累的大量绩差"钉子户''得到集中清理。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有效化解风险因素。“清欠解保”方面,督促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限期完成整改,违规占用担保整改完成率约90%;股票质押风险方面,“一司一策”推动化解,存在高比例质押的公司家数从高峰期的702家下降至282家,全市场股份质押市值占比由最高时的接近10%降至4.07%;存量公司风险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压降,两年来风险公司较最高峰减少432家,上市公司风险总体收敛。(央广资本眼)

编辑:李慧敏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