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虽然发病率低,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患者其实“并不罕见”,但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疗现状尚不乐观。2023年10月13日—15日华西国际罕见病学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举办期间,本栏目特邀专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春雨教授,阐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基因相关研究的进展。

ALS人群的基因研究视角

ALS是一种由运动神经元变性引起的毁灭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在症状出现的2-3年内死于神经肌肉呼吸衰竭。虽然以散发性ALS病例居多,约10%的病例是家族性的,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正如所有主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样,由于病因复杂,缓解疾病疗法仍不乐观。遗传因素导致的ALS患者往往更早出现临床症状。通过对ALS相关致病基因的检测与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基因型对应的临床表型,有助于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预后判断,并为今后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通过测试基因组中成千上万的遗传变异,以找到与特定性状或疾病有统计关联的变异。基于GWAS探索ALS起病年龄的研究是华西医院团队在研项目之一,是风险位点研究和致病基因研究中的一个小项,初步已找到调控起病年龄的位点,后续计划针对相关位点进行药物研发,以期延缓ALS发病年龄。其他研究还关注到ALS的发病风险,希望找到中国人群ALS的发病风险位点,并针对其研究设计药物,为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发病做些探索。以及针对ALS已知致病基因,也将通过人群队列研究进行确认,尝试寻找针对特定基因的干预策略等。

ALS的药物现状

目前ALS仍无法治愈,国际上获批了几款药物,比如利鲁唑,包括其口服混悬液,在华西医院都可买到,还有依达拉奉注射液,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ALS进展,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只是并没有能阻止疾病进展。今年反义寡核苷酸药物Tofersen由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鞘内给药(通过脊髓注射),临床研究显示血浆神经丝轻链(NfL)的减少。NfL被称为神经科的“最强CRP”,可以实时反映神经轴突损伤并易于检测的生物标志物,是最具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的ALS生物标志物。

基因治疗药物是ALS一个很有希望的方向,华西医院团队对ALS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锁定在基因研究与疗法创新方向,相比国际研究,集中于中国人群去开展,涉及风险位点以及致病基因,进而筛选靶点,设计精准的靶向药物。基因治疗的优势在于有希望真正阻断疾病。由基础研究到药物临床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集合医院团队甚至全国团队去推进。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良医汇-罕见病新进展,如有建议或疑问,欢迎致电18017449015。

编辑:祖里亚尔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