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2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实验诊断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一次血液罕见病学术会议在苏州圆满举办,议题丰富,学术精湛,令人回想。会议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接受“罕见病新进展”特邀专访,阐释我国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诊疗所处阶段及发展方向。

HLH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导致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过度增殖活化引起全身高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也是进展十分迅速的高致死性疾病。随着基因突变鉴定及认识的不断进步,继发性HLH和原发性HLH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目前认为很多继发性HLH也存在一定的基因背景,如原发性HLH相关基因的杂合改变及多态性,并且在遭受外界触发因素(如病毒感染等)的“二次打击”后表现出HLH发病。

王教授在本次会议中分享的《HLH患者队列报告》是基于本院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初步了解原发性HLH流行病学信息,并与国际数据比较,为未来全国性同类研究作铺垫。原发性HLH主要为性染色体和(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报道的HLH相关基因100余种,相对明确的HLH致病基因有17种,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漏诊。此外由于HLH的潜在病因多种多样,首诊科室较多,存在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原发性HLH的发病率与国外报道的数据比较接近,国内有些医院给出的数据比较低可能归因于漏诊或误诊;而在基因致病的基础上,患者遭受外界“二次打击”后所导致的死亡风险升高,病情恶化进展更快,所以提醒诊疗上要积极推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我国诊疗指南写道,即使病因并未明确,患者一旦确诊HLH就应开始积极寻找供者,因为发病至移植的时间间隔是影响预后的因素。EULAR/ACR最新指南推荐,潜在的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肝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疾病长期活动,与疑似HLH/MAS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存在上述因素预示着需要尽快明确诊断,确定诱发条件及开始适当治疗(2B)。

HLH作为一种快速致死性疾病,自然病程一般不超过2个月,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疾病处理的关键。无论是原发性HLH还是继发性HLH,短期治疗策略都是以控制过度炎症状态为主,初始诱导治疗的应答率影响患者的近期生存;而远期治疗策略以纠正潜在的免疫缺陷,防止疾病本身进展和再活化为目标,原发病的控制状况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王教授团队领衔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快速诊断和挽救治疗技术的建立和应用”研究以新型的荧光细胞与流式细胞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检测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为核心,开创完整的HLH快速诊断体系,显著提高HLH的诊断准确性和时效性;以脂质体多柔比星、依托泊苷和甲泼尼龙为核心的“DEP方案”,应用于标准方案诱导治疗失败的HLH患者,取得了高达75%的二次缓解率。该项目荣获202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国HLH诊疗在近年来进步明显,多部指南和共识相继问世,对于提升全国HLH诊治水平大有裨益。随着HLH全国协作平台的搭建,相信未来可以开展全国HLH的流行病学及患者临床特征方面的系统研究。不同年龄层患者的差异、基因好发位点、预后影响因素等都是非常契合诊疗需求的课题。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良医汇-罕见病新进展,如有建议或疑问,欢迎致电18017449015。

编辑:祖里亚尔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