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罕见病学术交流与进展,倾听名医之声。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神经罕见病论坛定于2024年3月29—3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本栏目特邀专访浙江省中医院谢俊明教授,聚焦罕见病的致病机制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谢俊明教授指出,罕见病确实并非指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一个包含大量不同疾病的集合,每种罕见病因其发病率极低,各自影响的是一个小众群体,但整体来看,全球范围内的罕见病患者人数庞大,对中国而言,约有2000万的罕见病患者,这在绝对数量上并不算小众。罕见病的一大特点是大约80%与遗传因素有关,这些疾病往往具有家族性和早期发病的特点,且症状可能在某一系统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实际上可能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在诊疗方面,罕见病的确存在诊断难度高、治疗周期长的问题,尤其是药物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导致药物价格昂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诸如基因治疗、酶替代治疗等先进疗法逐渐应用于部分罕见病,但由于单个病种患者基数小,实现经济可行的药物开发仍面临巨大挑战。

同时,罕见病的防治和保障工作需要整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优势,尤其是在中国,中医药体系在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上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方法,若能将其与现代医学的精准诊疗相结合,有望在罕见病的治疗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构建中西医结合的罕见病诊疗团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治疗,是应对罕见病这一复杂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医疗机构对于罕见病患者全面关怀的决心和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正逐步加大对罕见病研究、诊疗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致力于改善罕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良医汇-罕见病新进展,如有建议或疑问,欢迎致电18017449015。

编辑:祖里亚尔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