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大理10月29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走进秋日的鹤庆县草海镇西山片区,成片的附子花随风摇曳,药农们正忙着采挖、晾晒,一派丰收景象。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是云南典型的高原中药材“黄金产区”,以附子、当归、木香、重楼、党参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马厂村挖附子(央广网发 罗瑞莲 摄)

西山片区拥有高寒立体气候和富矿土壤,目前马厂、安乐、新峰3个村共1400余户农户中,94%从事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8000余亩,年产量约9000吨、产值约9000万元,形成多品种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马厂当归”凭借高挥发油含量和独特药香,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跻身全国中药产品名录。

草海镇以“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良种繁育和标准化种植,确保中药材品质稳定、效益可控。“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产量高、销路稳,种药材更有底气。”马厂村药农罗成良说。

采收季节,联农带农效应尤为明显。每年9月至12月,7000余亩附子、当归陆续采收,用工量超3.7万人次,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工人在加工附子(央广网发 罗瑞莲 摄)

在新峰村综合市场,工人们忙着分拣、初加工附子,日处理量约80吨。马厂村云南附川药业车间内,鲜货、干货加工同步进行,带动3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在家上班每月能挣4000块,还能照顾家里。”工人李四兴说。产业链的延伸,让村民实现了“忙时种植、闲时加工”的“双增收”。

销售端同样焕发新活力。马厂村探索“电商+直播”模式,村民卢飞虎化身“药材主播”,将高原药材卖向全国。“以前靠中间商压价,现在自己带货,价格高了,销路也广了。”他说。目前附子平均亩产1.2吨、亩产值达7000至13000元,产品远销四川、陕西等地。

如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草海镇西山片区的支柱产业,覆盖“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既盘活了土地资源,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草海镇正加快完善全环节产业体系,推动高原中药材走上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之路,让这片“黄金产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更强“药”动力。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