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9月19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铁锈斑驳的老厂房变身时髦文创园,憨态可掬的野生菌化作玩偶与面塑冰箱贴,原创动漫角色穿上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25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传统与创新并非隔绝,而是以一种“同频共振”的方式,携手走进大众生活。

市民正在拍摄舞狮机器人(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文艺新势力:年轻创作者演绎云南故事

今年首次设立的“昆明动漫新势力展”成为馆内最热展区。大屏幕上,孔雀、红嘴鸥、大象等云南元素活灵活现,与二次元角色碰撞出奇妙火花。“我们的灵感大多来自云南的山川与民俗,比如傣族服饰、普洱茶故事,这些都能变成角色和剧情。”一位参展创作者说。

场馆内演出的昆明本土偶像团体(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在展馆一角,观众被一组萌趣的插画IP吸引,富有特色的画风与传统的云南甲马、瓦猫以及其他耳熟能详的云南地标所结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争相购买。它们来自插画师彭夹夹和搭档创立的“大脸夹”工作室。几年前,他们在小红书上凭插画形象走红,收获十余万粉丝关注。如今,这一IP延伸到手账、表情包和联名周边,成功“出圈”。插画师彭夹夹告诉记者:“我们想让云南传统文化变得年轻化,既能延续非遗元素,也能成为年轻人生活里的治愈小物件。”

彭夹夹与搭档创作的文创周边(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来自北京的插画师奉扬则带着原创IP“豹在一起”首次亮相昆明,他的灵感源自家中两只豹猫,形象憨态可掬。“云南文化氛围浓厚,非常适合创作,我希望能在这里让更多人认识到我的IP。”奉扬说。

非遗新玩法:云南风物走进年轻消费

与动漫展区的热烈氛围相比,各州市展馆内的非遗展区则透着一种古朴的温润。在新型非遗美学空间体验展区,观众们排起长队体验扎染、陶艺、刺绣等手作。展区特意按材质分区:金属、布料、木石等,每一种都对应一件巧夺天工的非遗作品。

西山区面塑传承人于晓玲,把“菌子火锅”搬到了手掌上——3D立体的鸡油菌、竹荪冰箱贴小巧灵动,成了最受年轻人追捧的打卡点。在丽江展区,野生菌则被做成毛绒玩偶,萌态十足。“很多外地游客不会辨认菌子,我们把它做成玩偶,既能科普又能带来情绪价值。”设计师王孜宜笑着说。

市民选购冰箱贴(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画家何新国则向记者解释了临沧傣族造纸非遗技艺,他画笔翻飞,美丽的画作在古朴的纸张上迅速成型。“这纸不仅耐用,还有一股清香。”他说,过去,土司府邸用它糊窗、贴墙,如今更多用于冰岛茶饼包装和书画创作。得益于电商平台和跨境物流,这项技艺已经远销欧洲、日本和新加坡,成为非遗走出去的“新名片”。

何新国展示傣族非遗造纸(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云南返乡创业者盛雯倩正展示着她的植物调香品牌盛糖家。她用云南高原丰富的花草为灵感研发香氛产品。“在省外,大家对云南植物有天然好感,这让我看到新的机会。”盛雯倩介绍,目前品牌已通过淘宝、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销售,并计划依托赛事和活动拓展线下市场。

新旧交融的文化盛宴

馆内的老字号展区同样人气火爆。百年福顺居烤鸡、吉庆祥云腿月饼吸引观众排队品尝,而“老昆明驿站”推出的明信片文创则把传统味道装进年轻人的背包。

非遗、文创与工业遗址共同构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双重奏”。既有年轻人用新媒体与IP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也有匠人坚守古老技艺让非遗走向世界。

市民在昆明老字号展区拍照(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昆明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4.87亿元,同比增长9.6%,占全省比重达70.9%。业内人士认为,这场文博会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文化新与旧的对话与融合。

书法家正在现场挥毫(央广网记者 魏文青 摄)

金秋九月的春城,以文化创意为笔,正绘就一幅“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的产业新画卷。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