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育人初心 做山区孩子的“筑梦人”(视频来源:昌宁县融媒体中心)
央广网保山9月10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在滇西横断山脉深处,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蜿蜒的山路连接着一个个偏远的村寨。这里,山高路远,教育资源长期匮乏。但33年来,有一个身影始终坚守在这片大山深处,他就是漭水镇中心学校校长——穆建兴。
从青丝到白发,12000多个日夜,他走过漭水、湾甸等地15所山区小学,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课堂与操场。他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像守护种子一样去守护孩子。”
穆建兴正在上课(央广网发 段瑞霖 摄)
用“成长之光”点亮孩子的梦想
2019年,穆建兴带领团队探索出“137”育人模式——以七种色彩为引领,构建孩子们的成长坐标。
红色课堂上,老党员讲述长征故事,孩子们在精神传承中汲取力量;橙色操场上,佤族木鼓舞激荡着青春的热情;金色农场里,孩子们种下庄稼,也种下感恩的心……七种色彩交织,勾勒出一条从精神到能力、从课堂到生活的成长路径。
2016年,一堂偶然的诗歌课,让穆建兴意识到,诗歌能为留守儿童打开另一扇窗。三年筹备后,“是光”诗歌课程在漭水镇中心学校全面推开。
孩子们用稚嫩的文字描绘心灵世界:“我把云朵揉成棉花糖,送给天上的外婆”“萤火虫提着灯笼,照亮了山路上的春天”。一首首诗,记录下他们的想象与成长,也让他们在文字中找回自信与温暖。
如今,“是光”诗歌课程已成为校本课程,并走上全国舞台,获得众多关注。
“诗歌课就像一个会说话的朋友,陪伴我们成长。穆校长就像阳光一样温暖,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鼓励我们。”六年级学生杨薏琳说道。
“每个孩子都该有绽放的舞台,每位教师都能成为燃灯者。”穆建兴常这样鼓励同事。
从教师到校长,他是“点灯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穆建兴深知这一点,他牵头建立“青蓝工程”,推动青年教师成长。近年来,学校走出了国家级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教师队伍逐渐壮大。
穆建兴和孩子们在一起(央广网发 段瑞霖 摄)
在他的努力下,简陋的校舍变成了“全国温馨校园”,山区教育逐渐形成“教师发展—课程创新—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
诗歌课教师龙如娟说:“穆校长常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让孩子看见山外的梦。他带着我们一同去点亮孩子的未来。”
穆建兴(央广网发 受访人供图)
三十三年,穆建兴把自己活成了一盏灯,照亮大山深处无数孩子的求学之路。七色课堂播撒希望,诗歌课程温润心灵,一批批孩子从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教育的坚守,从来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穆建兴说。
在这片大山里,他是守夜人,也是造梦师。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