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院士团队和旱稻种植户交流。通讯员 杨继西 摄

今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有勇带领团队首次来到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大水沟村,计划在这里示范种植优质旱稻。5月,在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撑和村“两委”推动下,“滇禾优918”和“滇禾优615”两个优质旱稻品种顺利播种。然而,旱作环境特有的病虫草害防控难题也随之凸显。为精准识别、科学应对病虫害防控问题,朱有勇院士团队近日再次来到大水沟村,为300亩旱地优质稻“把脉问诊”。

烈日下,朱有勇一行深入核心地块,仔细查看稻情。“施肥了吗?怎么防病?有信心吗?”在田间,朱有勇对正在劳作的村民杨自旺抛出三个问题。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再次向村民们讲解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并开出精准“药方”:“差异化施肥,只对弱苗区域进行补充;强化预防,大面积施药,打好病虫害预防针,局部重点防治结合;大家还要有信心,勇于尝试科学防控方法。”

“朱院士讲得实在,我们一听就懂!”“院士每次来村里都会给我们传授耕作知识,这下又能派上大用场了。”听了朱有勇的“药方”,村民们纷纷点头,大家还向朱有勇请教了在旱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

近年来,龙陵县大力推广旱地优质稻种植,在省、市级旱地优质稻专家团队技术支持下,成立工作专班和技术服务指导组,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创建示范样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服务送达“三统一”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技术水平。(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杨继西)

编辑:魏文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