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玉溪10月22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那诺乡、羊街乡的哈尼梯田作为元江流域最古老的梯田之一,拥有上万亩规模,不仅构成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部鲜活态度的农耕文明史,承载着深厚的哈尼族文化底蕴。近年来,那诺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梯田保护与开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围绕“产业富民、就业拓展、改革深化、美丽乡村、巩固脱贫”等重点方向,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千年梯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那诺乡全景(央广网发 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间。这里是云海梯田、云上那诺……”在梯田核心区,返乡青年李文顺正通过网络直播向观众展示家乡的云海美景。他脚下的四亩水田,去年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旱地,如今已种满优质红米和彩色水稻,稻穗泛黄,丰收在望。李文顺坦言,九年前他曾和许多当地青年一样,选择外出闯荡。
“当时我并不看好家乡,觉得这里缺乏经济来源和发展机会。”李文顺回忆道。然而,城市的快节奏与压力让他时常怀念故乡的宁静与梯田风光。去年,了解到家乡发生的积极变化后,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

返乡青年李文顺正在梯田里直播(央广网发 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家乡其实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值得我回来发掘。通过直播,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走进那诺。”李文顺说,“今年我回来做了不少事,把家里的田地重新利用起来,自己种了三四亩水稻,还在田里养了谷茬鱼和鸭子。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李文顺的回归,是那诺乡推动农文旅融合、激活“梯田经济”的一个生动写照。作为玉溪市连片面积最大的梯田区,那诺乡拥有7203亩梯田,其中核心区达5370亩,承载着逾千年的哈尼农耕文明。然而,受季节性缺水与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影响,部分水田一度退化为旱地,使得这一千年“活态文化遗产”面临存续挑战。如何在保护梯田生态、传承农耕文化与促进乡村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当地必须破解的课题。
对此,那诺乡积极申报哈尼云海梯田农文旅融合项目,以梯田资源为核心,深入挖掘哈尼农耕文化内涵,推动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那诺乡副乡长杨林强介绍:“长期以来,梯田产出率低、效益不高,导致劳动力外流或改种其他作物,给梯田保护带来困难。我们以农文旅融合项目为契机,通过村办公司流转土地、统一种植水稻品种、推广稻鱼共生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

那诺梯田核心区(央广网发 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那诺乡着力推进梯田保护性开发,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在不破坏梯田原貌的基础上,由企业承接修复与种植项目,引进优质水稻品种。通过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扶持种植大户、动员群众参与,分批次将旱地恢复为可种植的水田。自去年启动首批800亩梯田恢复计划以来,那诺社区核心区已形成1400多亩连片梯田景观。“恢复梯田的关键在于发动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近年来,我们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并培育本地企业,一方面优化品种结构,另一方面推广综合种养模式,提升梯田的综合产值与效益。群众态度实现了从‘不愿种’到‘愿意种、要种好’的转变。”
项目还持续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未来梯田种养殖产业以及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一片片梯田重焕生机,那诺乡正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山水稻种植,并深度挖掘梯田观光潜力,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着力打造“梯田人家·云上那诺”文旅品牌。借助“矻扎扎”“十月年”等民族节庆活动,以丰富的农耕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感受哈尼风情。

梯田里种植的水稻(央广网发 元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游客孙君豪赞叹道:“来到这里的第一眼就被风景震撼了,那诺的云海梯田宛若仙境。我常拍照分享给朋友们,邀请他们一起来欣赏美景,也希望更多省内外的游客能来那诺走走看看。”那诺乡党委书记金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严格保护梯田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和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实现梯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价值提升。”
站在观景台远眺,层叠的梯田如链似带,田埂上劳作的农民、水中游动的鱼鸭、山间点缀的哈尼村落,共同绘就一幅生动的农耕画卷。从“濒危旱地”到“生态富民田”,随着农文旅项目稳步推进,古老梯田正以崭新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