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10月16日消息(记者周思杨)暑期是青年学子走出课堂、扎根实践的重要时段,也是在服务奉献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刚过去不久的2025年暑期,天津师范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学子们以 “实践育人” 为导向,将人工智能专业优势与科普服务、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既通过长期深耕的校园科普课程为青少年播撒科技种子,更依托 “初心智行” 实践团开启跨地域学习与服务之旅,在知行合一中践行青年使命,为科技教育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暑期期间,学院组建“初心智行”实践团,以“解码红色通信电波,洞察智教前沿实践”为主题开展活动,为科普工作蓄力赋能。实践团首站走进上海,探寻红色通信历史。在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及无线电台遗址,成员们了解到上海作为红色通信发源地的重要地位——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台收发报机、第一座秘密电台、第一所无线电培训班,为党培育了早期的无线电技术人才。走进中国共产党无线电密码通信工作诞生地陈列展,珍贵实物与影像带大家回溯通信事业发展历程,成员们沉浸式体验电波传密任务,结合调幅调频、抗干扰等专业知识探讨发报机原理,深刻感悟先辈“电波传捷报”的使命担当。

团队成员在实践期间合影(央广网发 实践团供图)

随后,实践团探访上海徐汇区“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全国首个生成式AI专业孵化载体。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这里聚集近400家大模型企业,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上海总量61%),覆盖算力、模型研发、医疗教育应用等完整生态。在500平方米的AI黑科技体验中心,成员们体验实时翻译眼镜、无弦智能吉他、空气架子鼓、智能健身设备等200多种产品,直观感受AI对生活的改变;走进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工作人员交流AI算力优化技术,被企业“科技报国”的使命感触动,更明晰青年在AI领域的责任。

实践团探访上海徐汇区“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央广网发 实践团供图)

上海研习结束后,“初心智行”实践团迅速转化学习成果,优化科普内容与形式:将“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专业术语转化为“机器学说话”“AI认东西”等童趣表达,针对不同场景调整课程设计。随后,成员分赴陕西延安、福建厦门、河南信阳、山西阳泉等地,走进小学课堂与社区活动室开展科普。以“生活中的AI”为核心,引导孩子“找找身边的AI”,课堂互动热烈;语音识别主题课上,“AI能学方言吗”“能听懂小动物叫声吗”等提问,尽显孩子们对科技的期待,欢声笑语中,科技探索的种子在心田萌芽。

实践行动不仅在暑期,在2025学年春季学期,服务团就走进天津市昆明路小学、赤龙中学、天津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三所中小学,开展“AI智能”系列课程,累计授课49课时,覆盖学生千余人次,用专业与热情为青少年打开智能世界的大门。

在师大附校一年级课堂,服务团秉持“玩中学、学中创”理念,以故事化场景和游戏化形式授课,涵盖AI生成图画、音乐创作、语音交互等内容。孩子们化身“森林魔法师”“AI飞船小船长”,在奇幻故事里学习大模型指令设计,在“课本星球救援”任务中设计生日海报、构想梦想儿童房,下课仍流连于AI设备旁,感受科技魅力。昆明路小学的课程则聚焦“AIGC与具身智能”,25课时的教学中,五、六年级学生通过搭建智能装置、编写图形化程序、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里理解AI算法,提升创新能力。赤龙中学的课程则与“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相结合,团队分为“研装组”与“协导组”:研装组攻克太空车减重120克的难题,协导组将大赛知识拆解为“学习图谱”,以“以赛促学”模式帮助七年级学生掌握AI技能,培养团队协作力。

团队成员与赤龙中学的学生在一起(央广网发 实践团供图)

无论是深耕天津校园的AI课程,还是跨越多地的暑期实践,天津师范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青年学子始终以专业所长服务科普教育。未来,团队将继续打磨课程,探索更贴合青少年认知的科普模式,依托社团平台为学院同学搭建技能学习空间,同时将红色通信故事与AI科普结合,让科技魅力传递到更多角落,为科技教育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褚夫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