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8月12日消息(记者张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大中小学生该为高质量发展做些什么?”2025年暑期,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多项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基地,以科普实践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为主线,打造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网络育人专项活动,让大中小学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科学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中国民航大学供图)
7月末,由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市四十三中学、天津市芦台第一小学师生组成的研学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科普+思政”研学活动。研学团队走进比亚迪“迪空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中国民航大学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为小学生打造“趣味启蒙型”活动,为中学生设计“探究实践型”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引领型”平台,形成“螺旋上升式”育人路径,构建起不断线、有深度、见实效的思政教育体系。
活动中,由博士、硕士、本科生组成的大学生团队与来自高中、初中、小学的学生结对组成“科普搭子”,实现跨学段知识共享。小学生吴若希是个飞机机型的小专家,对中国民航大学停机坪的机型如数家珍:“这是波音767,与波音737不一样,它是宽体飞机双人驾驶。”同行的教师即刻变成了他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枝说:“科普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通过研学,将抽象的思政课解码为可触摸的科技实践,让价值观教育如细雨般自然渗透进不同年龄的认知土壤。”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展厅,研学团队开展“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科技故事”微课堂。中国民航大学思政课教师成竹雅列举中学课文《太空一日》中涉及的科技知识,讲述几代航天人突破技术封锁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参与研学的中学生雷嘉忻表示:“原来科学家爷爷们年轻时也像我们一样爱问‘为什么’,这让我觉得航天梦不再遥远。”从学校到展馆,从课文学习到真实可感,学生们在感知国之重器的同时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更深刻体会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中国民航大学思政课教师李坎帅为同学们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深入介绍航天文化。思政课教师孙玉娇则结合学生熟悉的“三体”文学,讲述太空法和航天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带领同学们认识中国航天事业承载着国家安全、科技自立、人类命运的使命。郭枝在研学途中开设“大巴上的科技伦理讲堂”,以科技与人文融合视角,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融入技术伦理讨论。当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学生触摸、感知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时,他们接住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民族复兴的接力棒。此次活动以研学为路径,将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生动实践。
“科普思政”的双向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起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新样本。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庆西总结道:“科普研学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界限,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触摸国之重器的过程中,同步完成知识建构与价值塑造。我们将持续推进移动的科普思政,通过建立大中小学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开发跨学段思政科普课程包等措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