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25日消息(记者韩雨晨 实习记者胡琼月 李思睿)“差点让孩子上不了学!所幸,现在终于有户口了!”攥着崭新的户口簿,天津市宁河区俵口镇的居民马大姐声音哽咽。今年年初,她焦急地找到俵口派出所,表示一双即将小升初的儿女因早年缺乏出生证明,导致没有落户。民警核实情况后,依据天津市补办政策特事特办,迅速为两个孩子解决了升学难题。这张薄薄的户口页,托起的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这样的温暖故事,在俵口派出所日常工作中并非个例。日前,天津市公安局宁河分局俵口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们用法理情交织的守护,在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筑牢民心防线。
快侦快解 筑牢平安防线
“民生无小事,小案不小看。”这是俵口派出所所长王建常挂嘴边的话。一辆电动车,往往是普通家庭的重要资产。今年3月初,俵口派出所接到一起电动自行车被盗的警情。办案民警火速前往现场、调取监控,短短几小时便锁定嫌疑人并跨省抓获。
办案民警集中研判案件(央广网发 俵口派出所供图)
在俵口派出所,这样的效率并非偶然。据俵口派出所执法办案队队长杨阳介绍,他们大力推行“快侦快破”机制,尤其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小案雷霆出击。“真没想到这么快就破案了,感谢警察同志的付出!”报警人质朴的赞誉,是对效率最真实的注解。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所行政案件平均办案时长显著缩短,从2024年7.97天压缩至目前的5.59天,将“时间就是正义”落到实处。
而面对占警情70%至80%的各类纠纷,他们同样下足功夫。今年4月,一起小学生冲突报警牵出了深埋多年的家长积怨。表面是孩子打闹,根源却在两家人陈年的心结。民警没有简单处罚了事,而是联合村委会、学校组建专班,开启了一场“破冰”行动:分头上门倾听双方“苦水”,梳理恩怨源头;搭建三方会谈平台,引导换位思考;以法为纲、以理服人、以情共感,强调和谐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关键。一周多轮调解让冰封的亲情逐渐消融,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孩子也重拾友谊。正是这种“法理情”相融的柔性执法,让俵口派出所今年以来矛盾纠纷成功化解率高达98%。
服务无界 架起便民桥梁
窗口虽小,连的是民心。俵口派出所将“亲民、爱民、惠民、便民”理念融入服务血脉,大力推行“一窗通办”,精简户籍证明材料,为“老弱病残孕”开辟绿色通道。民警主动背上设备,将上门办证、送证到家服务延伸到田间炕头,把“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
民警为居民提供服务(央广网发 俵口派出所供图)
服务的温度,有时也在危急时刻显现。2024年7月,一对夫妻矛盾激化至动手推搡,处警民警在劝解中手臂不慎被抓伤。面对这一“意外”,办案民警并未追究,而是聚焦矛盾核心,组织精干力量分头疏导:既严肃指出动手的法律后果,更从家庭责任、长远影响切入,唤醒亲情理性。最终,夫妻俩惭愧和解,民警臂上的伤痕,成了这场亲情修复的无声勋章。
执法的公信力,根植于规范化。俵口派出所构建起严密的内控体系:建立覆盖常见案件的“证据规格指引库”,为民警提供清晰的“路线图”;严格推行“一案一码”管理,案件全流程闭环可追溯、防积压;法制员每日网上巡查初审,所领导定期梳理问题点对点整改,疑难案件“集体通案”集中攻坚,确保执法尺度统一。
从规范高效的案件管理,到带着温度的矛盾化解,再到无微不至的窗口服务,俵口派出所如同一棵扎根乡土的大树,以法为干、以理为枝、以情为叶,在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默默荫庇着一方安宁。正如老百姓朴实的评价:“拿咱老百姓的事儿,当事儿!”这,便是阳光下最坚实的守护。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