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15日消息(记者褚夫晴)“镜头拉近点,燕鸥的鸟蛋好像又多了几只!”清晨七点,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韩克武正在操作无人机巡检,屏幕里,一座鸟形绿岛正静卧在七里海湿地的粼粼碧波之中,万鸟翔集、苇海涤荡,宛若一幅诗情画意的生态画卷。屏幕里的这座“绿岛”,正是今年5月刚刚落成的七里海湿地生态浮岛。

鸟儿在浮岛上筑巢孵蛋(央广网发 宁河区供图)

作为全球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古海岸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被誉为“京津绿肺”。近年来,宁河区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亿元,通过苇海修复、生物链恢复与构建等“十大工程”,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增长50%,水质大幅提高,均已达到国家V类标准要求;七里海湿地的鸟类品种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现在的258种,包括东方白鹳、白鹤等在内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增加到61种,每年停留的数量也由20万只增加到近50万只;湿地野生植物种类增加到162种,七里海湿地重回“宁静之美”。

“修复成果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总在想方设法让它更好、更完善。我们发现丰水期涨水会淹没滩涂植被,枯水期裸露的泥地让水鸟无处落脚,并且湿地里开阔水面让鸟类很难形成连续的栖息链条。”七里海管委会生态保护管理科的刘静说,“有一次学习交流,我们与国家林草局下属科研单位就湿地保护开展对接,了解到了建设生态浮岛这项修复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2023年底,我们又通过天津市法院申请到了一部分生态公益基金,于是便着手推动建设生态浮岛。”

据了解,七里海湿地原本有20处自然形成的鸟岛,而在大规模水面架设生态浮岛尚属首次。该生态浮岛近400平方米,投入资金140万元,以模块化设计打造了丰富的生态分区。其中,游禽生境模块种植了香蒲、千屈菜等植物,为中华秋沙鸭、小天鹅提供了生活空间;涉禽生境模块以仿生卵石基质为底,满足白鹤、黑鹳等涉禽觅食与休憩的需求;蛙类生境模块设置适用于两栖动物上岸的爬坡通道,为两栖动物提供了庇护所;鱼类生境模块通过人工鱼巢和生态鱼礁设计,结合不同鱼类的需求,打造鱼类繁殖与栖息的平台。

生态浮岛(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浮岛设计寿命15年,平时几乎不用管,植物自己从水里吸收养分,还能提升水体自净化能力。现在,燕鸥、苍鹭来这里筑巢孵蛋,野鸭、红嘴鸥来这里驻足停歇,生态浮岛已经成了它们新的栖息驿站。”刘静说道。

“新建生态浮岛的显著成效,是一次生态保护的成功实践。今年我们又申请到了中央专项资金,计划再建一座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让这份生态价值持续延伸。”七里海管委会主任田秀静表示。

当无人机完成巡检缓缓降落,阳光已洒满整片湿地。芦苇荡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鸟鸣,远处的浮岛像一块被风吹动的绿绸,与水面倒影相映成趣。随着生态保护不断深入,七里海湿地碧波之上,将会绽放更多“绿色奇迹”,蓬勃的生命力将持续充斥于这方静美水域。

编辑:韩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