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3月19日消息(记者韩雨晨 周思杨)3月18日清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下称“天职师大”)第十批新疆职教支教团55名师生启程前往新疆和田地区开展为期百天的支教工作。这一场景,正是天职师大多年来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缩影。

在距天津滨海机场二十余公里外的天职师大校园里,一场意义非凡的京津冀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培训会拉开帷幕。会上,由天职师大倡议,京津冀三地22所学校共同发起的京津冀地区首个“京津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集体备课共同体”(下称“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京津冀三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开启深度合作新篇章。

共同体揭牌仪式(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也是思政课核心内容。活动中,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2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发起单位分批次上台签约,14所成员单位率先加入,标志着三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为三地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天津市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牵引,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体现了我们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天津市教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副处长满荣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京津冀三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共建机制,推进京津冀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政策,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推进我们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用。”

在签约仪式结束后的示范课备课会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中央民族大学的陈丽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吴博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宋瑞璇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示范课展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吴博向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备课心得:“我本次示范课讲的是该教材中《中华一家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的部分内容。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在课程中引入大量生动案例、设置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讨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的深厚根基。通过参加此次培训,我对协同推进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吴博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示范课展示(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天职师大在职业教育领域成果丰硕,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此次,天职师大也作为共同体倡议方,深化区域教育合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在全国非民族院校内,我们较早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这门课程,在今年9月,我们也将面向所有大一新生开设这门课程。”天职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葆春表示,近年来,天职师大两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累计为西部省区输送千余名公费中职师范生,同时建立了“津门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育人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思政课重点实验室,“我们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三地合作,提升课程质量,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各族学生的笑容汇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思政课重点实验室”中(央广网记者 周思杨 摄)

当飞机缓缓落地新疆,京津冀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培训会也圆满落下帷幕,但大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并未停歇,一幅更加宏大的民族团结画卷正在三地的共同努力下徐徐展开。

编辑:褚夫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