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22日消息(记者周思杨)在天津市东丽区的校园里,思政教育不是枯燥的理论宣讲,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灵的成长养分。从课堂上的动人故事到操场上的实践体验,从教师们的匠心打磨到跨校际的协同育人,东丽区正用有温度的教育实践,铺就一条铸魂育人的坚实道路。
磨炼思政名课: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心灵的灯塔
2024年冬日的天津,一场“故事思政”微课大赛点燃了教育工作者们的热情。东丽区百华实验中学杨淑璇老师的《英雄本色 传承不息》,用张富清深藏功名、徐文茜为国掌舵的故事,让大家触摸信仰的温度;华侨城实验学校吴天秀老师的《以水为墨 绘就安澜画卷》,以海河治理的壮阔历程,让“不畏艰难、党民同心”的精神在光影中流淌。最终,这两节课双双摘得市级特等奖,成为东丽区思政课的闪亮名片。
杨淑璇带来《英雄本色 传承不息》(央广网发 东丽区供图)
这份荣耀的背后,是“四级磨课”的匠心凝聚。从教师独自钻研到学校集体研讨,从学科专家细磨到区级团队精雕,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教育者的执着。学科教研员张同环、郭春芳曾为一句讲解词深夜研讨,磨课团队为一帧画面反复推敲,这种“铁杵磨针”的坚持,让思政课既有思想的深度,更有情感的温度。如今,东丽区已形成“专题教研+精品案例”的培育模式,20多场思政专题活动、103个抖音微视频故事,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锻造人才队伍: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精神的引路人
2023年,金钟小学教师黄燕以全场最高分获得2023年天津市大中小学“故事思政”微课大赛“课程思政”赛道特等奖第一名,2024年,杨淑璇、吴天秀再续辉煌。东丽思政教师的成长轨迹,藏着一支“育人铁军”的锻造密码。“全员培训”让教师们明晰肩头责任,“新课标研修”让教学更接地气,“单元整体教学”研讨让课堂设计更具吸引力。在这里,老教师带新徒弟是温暖的传承,天津第一百中学的刘娟老师15年如一日深耕班主任岗位,既带出市级优秀班集体,也为9名青年教师铺就成长路。
教师发展中心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那是团队研磨课程的剪影;红色基地研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是教师们汲取精神养分的生动场景。从区级骨干到市级能手,东丽教师用对教育的热爱,诠释着“经师”与“人师”的双重担当。正如一位青年教师所说:“我们讲的是英雄故事,自己先要成为有情怀的教育者。”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让每段成长都浸润时代的养分
在东丽湖畔第二届大学生音乐节上,中国民航大学“两航青年社”的学子们带来原创话剧《两航起义》,热血沸腾的演绎让现场嘉宾们眼眶发热,“我们要做世界的领航员”的呐喊响彻天空。这场“音乐节+思政”的创新实践,正是东丽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生动缩影。全区52所中小学与15所高校牵手共建,“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科技馆里触摸科学精神,在漕运码头聆听奋斗故事。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东丽区供图)
从《植根乡土》的小学课堂到《海河精神》的中学课程,东丽区构建起贯通各学段的思政链条。馆校协同让天津科技馆的“云游”项目走进课堂,课题研究让语文课本里的革命故事焕发新活力。东丽区思政教育和科学教育双轮驱动,在获得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的背景下,把思政教育开到天津科技馆,让科技之光闪耀思政课堂。在这里,思政教育不是割裂的知识点,而是从童年到青年持续生长的精神年轮。
东丽区的思政教育,没有华丽口号,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当孩子们为英雄故事落泪、为海河变迁动容、为时代之问沉思时,教育的种子已悄然发芽。这方土地上的教育者们正用真诚与坚守证明:好的思政课,能让青春与时代同频,让信仰与成长同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