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8月25日消息(记者周思杨)日前,天津市文物局正式批复同意《大公报旧址修缮工程现状勘察与设计方案》,标志着这一承载百年历史的建筑保护性修缮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进入到实质性实施阶段。

《大公报》旧址(资料图片)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作为中国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被称为中国报刊史上的“活化石”。该旧址于1906年建成,位于和平区和平路169号,2013年被市政府确定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为地上二层外廊式砖木结构房屋,整体面积约1200平方米。

从天津走出的《大公报》至今仍在香港出版,在1996年被联合国推选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大公报》在天津有3处旧址,1902年6月17日成立时,《大公报》设在法租界的狄总领事路上(现哈尔滨道42号);1906年报社搬到日租界(即前文提到的和平路上的楼房);“九·一八事变”后,报社搬到现在的哈尔滨道237号。

为充分挖掘、发挥大公报旧址文物价值,渤轻集团经过前期深入调研与多方论证,在市委统战部、市国资委、市文旅局及和平区等各级部门关心指导下,最终确立了融合《大公报》历史底蕴与“飞鸽”民族品牌活力的盘活新路径。此次修缮合作项目旨在将其打造为集“大公报社历史陈列馆”与“飞鸽质美生活馆”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验与品牌消费空间,突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特色,实现保护历史文物、传承红色文化、助力金街商圈、振兴民族品牌、促进津港交流等综合效益。

编辑:韩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