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8月10日消息(记者褚夫晴 实习记者路婧纯)从民园1920街区的历史脉络到津塔之巅的云端视野;从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的蓝色文明到宁河七星岛的湿地风光,再到宝坻小辛庄码头的乡村古韵……历史街区都市休闲、滨海休闲、生态休闲、乡村休闲、江河湿地休闲等不同诗意休闲场景,串联起底蕴丰厚又气质松弛的“津派生活”。

游客在五大道历史文化景区欣赏海棠盛放(央广网发 和平区供图)

都市闲韵:在历史与现代交织中漫步

走进和平区民园1920街区,百年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生活的鲜活在此共生。这条经保护性修缮与功能更新的街区,打破传统封闭格局,串联起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拆围墙、通院落,将低效空间重塑为开放式公共文化场域,勾勒出城市中心诗意松弛的漫步风景线。

民园1920街区(央广网发 和平融媒供图)

沿街漫步,大龙邮局前的欧式花园取代了铁栏围合,游人可在喷泉边歇脚;老砖瓦院落间,咖啡香与文创市集交织出别样生活气息;街头艺展、“口袋公园”与智慧设施点缀其间,一步一景皆有意趣。四块黄铜地雕嵌着百年砖瓦与井盖,静静讲述建筑的前世今生,让午后的“Citywalk”浸满历史韵味。

沿海河前行,城市中轴的“天津之心”津塔观光厅,如天际线上的宝石诉说着城市脉动。作为华北首个300米以上高空观景平台,360°全景视野将三岔河口的历史底蕴与津滨双城的现代气象尽收眼底。“自今年6月运营以来,‘天津之心’已吸引4万余人次到访,欣赏最美城市天际线。”金融街(天津)置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党支部书记姜欣表示。

游客在“天津之心”欣赏风景(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北面是烟火津味与历史余韵交融的街巷,南侧是金融高地与城市未来共振的蓝图;光电望远镜与互动导览系统为云端之旅添上科技亮色。夕阳下,海河泛着金波缓缓流淌,让人在天远云阔中,读懂都市慢生活的从容。

滨海逸趣:在蓝色文明中沉浸式徜徉

海风轻拂的天津市滨海新区,一座如巨鲸跃海的白色建筑静卧海岸——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以恢弘姿态串联起人类与海洋共生的记忆与未来。这座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场馆,早已超越传统展馆的边界,成为“沉浸式度假”的欢乐载体。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外景(央广网发 场馆供图)

六大展区铺展着海洋的史诗:从远古海洋生命起源到现代海洋科技跃迁,珊瑚礁群、深海生物标本静静陈列,巨型抹香鲸骨架横亘厅堂,模拟海底隧道让人恍若潜入神秘蓝域。孩子们穿梭其间,眼底闪烁着对海洋的好奇;成年人驻足沉思,在光影中触摸人与海的千年羁绊。

夜幕降临,馆外滨海步道与灯光水景交相辉映,成为夜游津城的热门打卡地。从知识科普到生活体验,从亲子互动到文化沉浸,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以全龄段、全天候的休闲场景,为天津“滨海之城”的魅力注入人文温度,让人与海的故事在碧波间持续生长。

生态野趣:在湿地与乡野间邂逅自然

天津的生态休闲,则藏在河湖交错的秘境与乡野古村的古韵里,是都市之外的自然诗篇。

宁河区七星岛湿地风景区,三千亩生态秘境如一串明珠洒在水天之间。这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守护着白鹭翔集、麋鹿悠然的生态天堂,也搭建起亲子互动与农趣体验的乐园。七星岛湿地公园风景区负责人李奇表示,湿地项目整体规划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兼具,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地貌资源并加以美化,打造出湖面水域与多样的生态体验项目,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游客互动的有机融合。”

水上小火车(央广网发 路婧纯 摄)

稻田里稚子学插秧,垂钓台鱼竿起落,动物饲养区孩童与土拨鼠、梅花鹿嬉戏;皮划艇掠水而过,水上小火车荡开涟漪,景区从不同角度唤醒人们亲近自然的本能,绘就一幅可观、可游、可栖的生态画卷。

潮白河畔的小辛码头村,则是另一番古意与生机。这座辽国古渡口,青砖灰瓦映着红灯,河水轻拍石岸,诉说着千年漕运往事。古码头遗址石碑、了凡广场“劝农插秧”雕像,唤起耕读传家的记忆;亲水栈道旁稻田清新,33家农家乐飘出“糟鱼”“河虾”的鲜香,是味蕾上的乡愁。如今,村里落户“光储充”绿色能源站点,联合周边共建文化体验与生态度假示范区,让古渡在低碳理念中焕发新生——来了便能放松,留下便有故事。

从都市街巷的历史回响到滨海场馆的蓝色浪漫,再到湿地乡野的自然馈赠,天津以多元休闲场景,编织出“宜业、宜游、宜居”的城市肌理。这里的休闲,从来不是简单的放松,而是人与城市、自然、历史的深度对话,是津派文化最生动的日常表达。

编辑:韩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