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6月4日消息(记者褚夫晴)傍晚时分,天津市微山路中学高一年级的教室里准时亮起灯光。清脆的快板声穿透暮色,在校园里回荡。天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派快板传承人赵鹏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当晚的快板教学。自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承办的非遗曲艺课堂启动以来,赵鹏老师每周三、周日傍晚走进校园,以富含津沽风情的快板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授课现场(央广网发 刘晓柯 摄)

教学过程中,赵鹏老师精心选取富含津沽文化元素的经典快板作品《津沽风情》作为核心教学内容。通过朗朗上口的唱词和清脆明快的板声,将津沽大地的人文脉络与城市活力娓娓道来。为助力学生记忆,他将理论要点整理成直观板谱,让抽象的曲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指南。“原来快板里藏着这么多天津故事!”有学生感慨道,“每次练习都像在逛遍天津的大街小巷,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又多了几分。”谈及选择《津沽风情》的初衷,赵鹏表示,这段作品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是天津文化的“有声名片”。他希望孩子们通过一字一句的打磨,真正读懂天津,成为津派文化的传播者,也让更多人通过快板认识天津、了解天津。

每周教学结束后,赵鹏老师都会在工作群分享学生学习动态,直观展现孩子们从“零基础”到“能表演”的蜕变。经过数周持续教学,参与学习的学生从最初的8人扩展至13人,每日清晨的校园里常能听见他们练习的板声。每周三、周日的傍晚课,更是成了大家最期待的时光。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现在开始主动探讨如何将天津其他非遗元素融入快板,这种自主传承意识正是文化延续的动力。

非遗曲艺课堂通过馆校联动模式,搭建起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常态化桥梁,将津派曲艺的火种,轻轻播撒进年轻的心田,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一项非遗技艺,更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鲜活力量。

编辑:韩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