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3月11日消息(记者张强 褚夫晴 实习记者李骏宇)走访津城文化点位,拍摄手语导览视频……作为我国第一所面向聋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由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听障大学生志愿者发起的《从“指尖”到“心间”:指尖上的天津文化地图》志愿服务项目,让每一份无声的热忱都成为城市文明的增量。

听障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项目录制(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听障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烈,特别反映在提升日常游览体验感上。目前,天津文化场所普遍缺乏手语导览服务,不能满足听障人士日益增长的游览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和设计既能帮助听障群体化解实际困难,又能让听障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将思政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团委书记于晓蕾分享说,《从“指尖”到“心间”:指尖上的天津文化地图》项目应运而生,“项目能够让听障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服务主体,成为社会进步的温度计与助推器,在传承传播津派文化中推动残健共融与社会治理同频发展。”

该项目以冯骥才《热爱我求学的城市·天津文化地图》为蓝本,计划为天津市200余个文化场所拍摄手语导览视频。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2022级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刘佳莹,是项目参与者之一。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同其他听障大学生志愿者一样,先天的听力障碍和后天的沟通困扰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冯骥才先生与听障大学生进行手语互动(央广网发 学校供图)

“比如,在录制每期手语导览视频之前,我们需要与相关文化场所进行对接,这个对于健听人看似简单的工作,我们则需要付出2倍甚至3倍的时间精力去完成。”刘佳莹表示,不同地域的听障群体手语打法也存在差异,就像各地方言一样,需要提前规范手语打法,保证在视频中呈现规范的国家通用手语。

参与手语导览视频录制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听障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与社会参与感、获得感显著增强。“我们作为残疾人的一员,很骄傲能从接受志愿服务到引领志愿服务,承担起阳光助残的使命,让津沽文化之花在指尖绽放。”刘佳莹说道。

当前,《从“指尖”到“心间”:指尖上的天津文化地图》项目已经完成水上公园、周邓纪念馆、劝业场等20余个文化场所的拍摄。后期,学校将继续加强扩大项目宣传推广力度,特别是与文旅事业能够形成合力,打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天津“名片”。

编辑:周思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