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你看‘哪吒’了吗?听说已经传播到国外啦……”最近,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轰动全国,在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更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打开了窗口。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看到一部电影衍生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更应该关注到其映照出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以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进一步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价值观念相融合,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然而,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交融的今天,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不仅承载着特定区域人民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更是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天津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开埠口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这座历经沧桑而又充满生机的城市,孕育了独特的津派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天津“大思政课”建设与创新的重要素材和宝贵资源。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天津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做优教育服务供给,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所谓“大思政”,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思政队伍的融合、思政资源的互通、思政工作的联动、思政成果的共享”的新思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从“让我学”成长为“我要学”,实现“1+1>2”的协同实践育人效果,这是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津派文化持续繁荣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筑牢“主阵地”:推动课程融合,融津派文化于思政主课堂

将津派文化纳入思政课程和专业学科中,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在思政课中增设天津历史与文化专题,通过观看“海河上的‘大思政课’”等讲述天津近代史、民俗文化、革命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天津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髓;把思政课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与具体的学科知识、技能学习有机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例如将津派文化中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等不同文化资源与高校各专业学科相融合,形成“语言+”“经济+”“科技+”等复合型课程建设体系,丰富思政“第一课堂”,或通过在各类课程设计中嵌入思政元素,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将思政内容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时代新人。

拓宽“主渠道”:依托社会实践,融津派文化于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上好“大思政课”,利用好暑期“三下乡”等各类实践育人平台,不断在创新实践方式上下功夫,动员广大青年广泛深入社会基层开展理论宣讲、红色寻访、国情调研、企业实践等活动,持续做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以“新时代·实践行”系列主题活动为例,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扎根求学城市,聚焦乡村振兴,结合政策精神在天津市基层城乡社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走进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活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在城市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大运河文化保护区或生态文明相关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此外,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策划并常态化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调研、文化遗产保护、“探寻五大道的津派文化”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升对津派文化的认知,把思政课理论知识变得“有趣”。

唱响“主旋律”:立足志愿服务,融津派文化于国际化传播

志愿服务是天津“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代青年学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将津派文化中的诚信、包容等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之中,丰富“大思政课”形式,从活动发布、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等方面扎实每一个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从基层服务中挖掘津派文化,深入天津各类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等,以助老助小为抓手开展社区帮扶、环保宣传、文化推广等服务。二是从建筑文化、博物馆文化等文化中挖掘津派文化,例如以“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天津博物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利顺德博物馆”为路线,常态化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讲解等服务,将传统文化牢记于心。三是从大型涉外展赛会志愿服务中挖掘津派文化,以外语专业为例,发挥多语种优势,在天津国际少儿艺术节、天津马拉松等一系列在津举办的大型展赛事以及文化中心、津湾广场等文化讲解中扮演志愿翻译服务主力军的角色,打造出亮丽的“天津名片”,传播天津好声音。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强本领、长才干,提升育人功效、传播津派文化。

赋能“主力军”:协同校友资源,融津派文化于价值观传承

校友资源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汇聚到天津成为“天津人”,抓住这个思政资源,就是抓住了“行走的天津文化”。一方面,搭建文化传播平台,推动津派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网络育人职能,利用新媒体平台,鼓励校友通过“我和我的求学城市”“我眼中的津派文化”等活动表达自己对天津这座城市文化的感受,记录在天津求学期间价值观形成的故事,将津派文化传递到他们的家乡,厚植城市辐射的文化底蕴,不断推动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提升校友朋辈影响力,用津派文化影响学生价值观。挖掘津派文化影响下校友的故事,邀请校友中各行各业的代表回到校园举办讲座、宣讲等活动,例如“西部计划”志愿者、创业校友等,将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担当意识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让津派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对求学中的青年产生正向影响。

贯通“主动脉”:拓展校企共建,融津派文化于青年就业创业

校企合作是“大思政课”建设中协同融合的必然要求,与相关企业共建合作,共同开发以津派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和文化产业项目。例如与意式风情街、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街区合作,运用AR技术联合开发文化旅游应用程序,让古老街景焕发数字生机,将津派文化形象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并开发文创产品,协同文旅局和其他文旅企业、酒店管理公司等,合作打造以天津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的旅游线路等,带动一系列就业创业机会,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推动大学生积极就业观的形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提供实践基础。此外,在校企合作中整合共享资源,统筹学术资源和力量,聚焦于津派文化的历史脉络梳理、现状剖析、人文精神、时代价值等研究,鼓励思政工作者参与课题研究,提升“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理论水平,力求产出既有深度又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导文化传播实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天津各高校需要持续探索将津派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创新方法,不断激发高校思政育人活力,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等育人功能,协同各方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助力天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讲好天津故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 郭凯頔)

编辑:周思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