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30日消息(记者褚夫晴)蝉鸣知夏,书香润心。盛夏的天津市宁河区图书馆内,总涌动着别样的清凉——有孩童围坐听绘本故事,有少年在互动实验中探索科学,有老人伴着国乐品诗词韵味……这片浸润心灵的文化空间,正以精准化服务、志愿力量与本土情怀,编织出一张覆盖全龄段的阅读网络,让“书香宁河”的图景愈发鲜活。

分级筑品牌:三大阅读IP精准对接全龄需求

“精准服务不同年龄层,才能让阅读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天津市宁河区图书馆馆长郑晓辉说,这正是宁河区图书馆打造品牌矩阵的核心思路。围绕全龄段读者的阅读偏好,馆内精心培育三大特色品牌,让每个年龄段都能找到专属的阅读坐标。

针对学龄前儿童,“悦童故事汇”自2019年起便成为亲子家庭的“文化必修课”。通过“图书馆+志愿服务+社会合作”模式,60余名专业幼儿教师志愿者轮流上阵,将绘本讲解、情景表演与互动游戏融入活动,更联合教培机构增设英文绘本环节,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爱上阅读。如今,这项活动已持续开展218期,吸引7000余亲子家庭参与。“老师讲的英文绘本太有趣了,我还和妈妈一起扮演了故事里的小动物!”刚参加完活动的5岁小朋友桐桐举着手里的卡通贴纸,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

面向学龄儿童,“禾苗小课堂”以沉浸式体验点燃探索欲。AR虚拟互动带孩子“穿越”到恐龙时代,航模实验让科学原理变得可触可感,“知识大挑战”“诗词竞赛”则以竞技感激发求知热情。在这里,书本里的知识跳出纸面,成为孩子眼里生动的世界。

覆盖青少年与中老年群体的“宁韵讲堂”,则是多元文化的“融合舞台”。既有“诗词与国乐的魅力”这样的文化盛宴,让听众在韵律中感受古典之美;也走进社区开设专场,为老年人讲解传统文化与养生知识,让银发群体在阅读中收获健康与乐趣。

志愿聚合力:多元服务网络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

“阅读不该被时间和空间困住。”郑晓晖的这句话,道出了志愿服务的初心。依托志愿者队伍,宁河区图书馆构建起“线上+线下+流动”的立体服务网,让书香触手可及。

线下,志愿者们是活动的“主力军”:幼儿教师志愿者撑起“悦童故事汇”的日常,科普爱好者在“禾苗小课堂”带孩子做实验,文化志愿者走进社区助力“宁韵讲堂”开讲……他们的身影,让图书馆的服务从主馆延伸至各镇街分馆,让主题读书会、元宇宙沉浸式阅读等活动走进更多生活场景。

线上,志愿者团队化身“云端主播”,将优秀讲座、经典活动搬上微信公众号等云端阵地,搭建数字图书馆。元宵猜灯谜活动中,志愿者们在线上同步出题、互动,单场便吸引万余人参与;数字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推荐、“馆员荐书”专栏,也由志愿者定期更新,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逛”图书馆。

针对特殊群体,志愿者们更显贴心:为残障人士定期送书上门,帮他们跨越阅读障碍;考虑到上班族作息,将线下活动多安排在周末,让闲暇时光与书香自然相融。如今,覆盖全区党政机关、企业、社区、景区的“15分钟阅读圈”已然成型,志愿者的脚步,正将阅读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扎根本土魂:让阅读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在推广阅读的同时,宁河区图书馆始终锚定“根植本土、活化经典”的方向,让书本成为读懂家乡的钥匙。

线上“好书推荐”专栏里,志愿者与馆员们会特意标注“宁河元素”:从“救世的青春书写:于方舟诗词简论”中,深刻感悟于方舟烈士的救世理想与青春担当;通过老照片、实物讲述芦台煤河从“漕运要道”到“文化地标”的变迁;从线下“宁图展览”中,老照片、实物展品搭配志愿者的讲解,让七里海畔的红色记忆、蓟运河边的奋斗故事变得可感可知。

“最近和孩子共读图书馆推荐的《记忆宁河》,书里提到的地名他都熟悉,现在总追着问老故事呢!”市民李女士说。在这里,孩子们既能通过书本放眼世界,更能在阅读中触摸家乡的历史肌理,让文化自信在书香中悄然生长。

从孩童的绘本时光到老人的讲堂岁月,从线上的云端互动到线下的志愿身影,宁河区图书馆正以品牌为基、以志愿为桥、以本土为魂,让阅读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在盛夏的宁河大地上,绘就一幅“全民共沐书香”的生动图景。

编辑:韩雨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