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26日消息(记者韩雨晨)记者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天津市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东淀、文安洼等6处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具备运用条件。该工程总投资140.08亿元,工程全部完工后,将系统提升天津市应对流域性洪水能力,实现“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目标,有效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和蓄滞洪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蓄滞洪区是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削减上游洪峰、降低下游行洪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保护天津及海河流域防洪安全的重要任务。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尾闾,全市境内共有13处蓄滞洪区,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天津市相继启用东淀蓄滞洪区、永定河泛区,有效滞洪17.64亿立方米,避免发生堤防溃决、城市内涝等险情,充分发挥了蓄滞洪区防洪“底牌”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蓄滞洪区滞洪能力,保障蓄滞洪区安全运用,2023年汛后以来,市水务部门统筹实施东淀和文安洼、贾口洼、黄庄洼、青甸洼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以及永定河泛区行洪能力提升等工程,通过加高加固蓄滞洪区外围堤防,清淤扩挖大清河等行洪河道,建设分区隔堤,新改扩建进、退洪口门,并结合路网规划完善撤退道路,有效解决蓄滞洪区堤防超高不足、行洪不畅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蓄滞洪区安全保障能力。
编辑:褚夫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