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7日消息(记者韩雨晨)日前,“京津冀新工科项目式课程建设示范工坊”活动在津举行。活动以“细胞工厂 精工制药”为主题,通过课程示范、经验分享和基地观摩,展示了生物医药领域项目式课程的实施过程,为新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创新范本。来自京津冀三地20余所高校代表及行业专家共1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高发明表示,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新工科”教育改革路径,与华熙生物、康希诺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学院+书院”双院制育人体系。他特别介绍了《生物制药创新训练项目》这一特色课程,该课程将企业真实研发项目引入教学,让学生全程参与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生产的全流程,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天津市教委供图)
“作为生物科技领域的实践者,我们深刻认识到,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源头活水。”华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福群介绍,华熙生物天津基地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近三年累计向高校开放生产线64条,接收实习生超300人次,并将“依克多因生产工艺优化”等12项真实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我们不仅提供设备场地,更致力于将产业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在课程示范环节,天津科技大学的师生与华熙生物的导师以“依克多因”生产全流程为案例,通过微生物特性分析、基因改造(PCR、电泳操作)、发酵工艺调控(参数优化)、产物分离纯化(层析柱实操)、GMP规范下的放大生产五大模块实现沉浸式教学,全程还原工业场景。
据了解,该校与华熙生物共建的《生物制药创新训练项目》,创新采用“三阶贯通”培养模式,即大一至大二夯实基础,大三进入企业项目组实战,大四完成毕业设计与产业课题衔接。这种真实项目、真实场景、真实标准的“三真”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该培养模式正在京津冀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联盟中推广宣传。
随后,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并分组参观了华熙生物的中试生产基地。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锚定产业,不断提升育人与产业的适配度。围绕这一目标,市教委开展了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项目式课程、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本次项目式课程展示出的天津科技大学与华熙生物的“三真”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高校与企业紧密协作,将真实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全流程的新工科产教融合成果,从实施层面体现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从“校企合作”到“校企共生”,天津的新工科实践表明,只有让教育走出象牙塔、走进生产线,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正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