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渭滨大地,万物竞发,生机勃勃。在秦岭七十二峪西陲之首——晁峪,新修的柏油公路像一条黑丝带在眼前延伸。

日兆山谷营地帐篷(渭滨区委宣传部供图)

漫步于山谷间,青山如黛、水声潺潺、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仿佛置身于壮美画卷,尽享世外桃源之美;行走在蜿蜒的山径,绿树簇拥、鲜花盛开、美景如画,感受着清新的空气,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让人心旷神怡。这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深耕“山水田园、秀美上川”责任田,聚力打造关中“未来乡村”新样板的生动实践。

做细规划:擘画“未来乡村”新图景

“为了让绿水青山‘高颜值’变成金山银山‘高价值’,我们依托上川村资源禀赋,系统化思维、差异化布局、集成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健全区镇村三级书记亲自抓和18个专班周调度机制,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用在创新链上、把群众嵌在致富链上,奋力沿着自然生态、产业兴旺、低碳宜居、文化赋能、和美安定、创业共富的关中‘未来乡村’目标勇毅前行。”宝鸡市委副书记、渭滨区委书记段小龙说。

当地将自然生态、低碳宜居作为先决条件,打立足资源禀赋,尊重乡土风貌,整合上川、晁峪、新安3个村统一规划,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

村庄民居更时尚。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选派专家教授担任“驻村设计师”,创新推进村庄民居改造,吸引原乡职业农民、归乡农业合作社带头人、新乡城市成功人士返村居住和创业,保留民居原有纹理,逐步凸显恒温、恒洁、恒智等“六恒系统”地域特色。

向“圈”而行更便民。渭滨区按照“服务村民、吸引市民”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镇、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建成15分钟医疗圈;科学配置体育健身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利用晁峪幼儿园、晁峪中学校舍资源,引进专业机构创办养生康健、机构托养、日间照料,打造康养中心圈。

乡村旅游综合体更和美。聚焦诗画晁峪河、生态旅游交通走廊和邻水田园服务、秘境原乡度假、野外运动拓展组团的“一河一廊三组团”空间布局,聚力打造集民俗文化体验、山乡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拓展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全面构建引领低碳生活、呈现未来元素、彰显关中韵味的现代化新农村,确保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

为了打造国内乡村旅游目的地,渭滨区谋划实施总投资9.8亿元的重点项目84个,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元素,引流旅居爱好者、高端商务会议、亲子家庭等群体,形成“宿集+多元化”文旅新业态。

目前,按照4A级景区标准,渭滨区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建成9.6公里乡村旅游专线,同步实施“弱电全段落地”项目和13.5公里沿河步道建设;投资1700万元实施晁峪河生态治理工程,3个村28个组分片分段建设生活污水一体化无害处理与循环利用设施,生活垃圾实现市级集中处理“全覆盖”,坚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晁峪河。探索建设村级天然气储备站,解决村民供气供暖等问题。

做强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产业兴则乡村兴。渭滨区把产业兴旺作为打造关中“未来乡村”首要任务,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金耳种植仓(渭滨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川村依托气候适宜、雨水丰润的食用菌培育种植环境,先后建成食用菌大棚45座,菌种培育房、烘烤房及节水灌溉等配套设施,引进云南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新品专利“金耳4号”,成立合作技术科研工作站,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金耳智慧云仓34座,注册“晁金儿”农产品商标。探索村企联营合作模式,共同组建晁金儿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派驻镇村干部入企服务,促进金耳产业实现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今年产值有望突破2000万元以上。

据了解,为了叫响“晁金儿”品牌,渭滨区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宝鸡金耳研究院和食用菌产业加工基地,构建菌种研发生产、菌包制作培养、出菇示范栽培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全产业链。目前,日产金耳鲜品达到2吨以上,研发出金耳刺身、金耳饮品、金耳羹等高端产品9种,金耳菌宴“一桌饭”特色美食,备受消费者青睐。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渭滨区盘活闲置资产、创新运营模式,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蛋糕”,推动村级股份合作社实体化、法人化运行,创新探索“闲置资源+村集体流转+社会资本运营”新模式,将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统一收储至村级股份合作社,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进村民农房与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坚持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让沉睡资产变成增值资本。

渭滨区委副书记刘维军说:“我们探索‘村村抱团、村企村社联动、职业经理人入村共赢’发展运营模式,3个村以闲置集体土地和房屋评估作价510万元,联合成立村级资产管理公司,吸纳社会资本现金入股490万元,合作成立峪见新川股份运营公司,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结算’,由管理公司负责控股决策,运营公司负责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整体运营,村民通过资产入股、务工参与,成为公司‘股东’‘员工’,分红赚薪金。”

做靓文化:满足游客娱乐新期待

坚持文化赋能,增强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活力,当地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为“未来乡村”强根铸魂,让游客看山望水忆乡愁,更让城里人向往的好地方。

六号工程档案馆(渭滨区委宣传部供图)

弘扬档案文化、凝聚奋进力量。“六号工程”遗址原是宝鸡档案后备库,也是留给上川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该区争取8000万元专项债项目,全力打造以档案文化为主题,集干部培训学习、企业职工团建、青少年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

传承乡土文化、办好乡村舞台。以农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导向,该区整合文化长廊、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资源建成“乡村大舞台”。邀请专业文化演艺公司策划,在每周五、周六、周日为村民和游客搭建才艺展示、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等平台,广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积极创树“我们的村晚”等文化品牌,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

品农上川体验园(渭滨区委宣传部供图)

体验自然文化、加速农旅融合。该区依托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旅融合项目,系统打造以“休闲、旅居、体验、野行”为主的乡村休闲产业。品农上川体验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参与农耕生活、感知农耕文化;沉浸式户外光影艺术体验地视觉震撼、美轮美奂;森林拓展营地集户外训练、丛林探险等功能于一体,吸引更多人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

做精善治:蹚出乡村治理新路子

如何在“未来乡村”中下好乡村治理这步棋?渭滨区健全完善数字化、网格化、物业化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美安定。

数字乡村信息化。依托“数字渭滨”平台开发“数字乡村”,渭滨区全面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应用。村庄可视化展厅、综治安防数字云为乡村治理布下“天眼”,实现数据充分汇聚、状态实时感知、异常智能预警。创新运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金耳产业智能云仓种植,建设集展示、体验、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农特产品电商展销基地,推动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治理体系网格化。探索构建“村组街巷”网格化治理体系,渭滨区将3个村划分为114个网格,由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分片包抓,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强化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一村一警一律师”制度,开展文明家庭、优秀乡贤、道德模范等选树活动,引导各类能人依法依规参与乡村治理,促进项目回归、资金回流、技术回援、公益回扶。

物业管理市场化。渭滨区坚持以市场运营为主导,探索实施农村物业管理模式,3个村通过联合成立市场化的村级物业公司,对全村居民和乡村旅游综合体内所有项目,统一提供卫生保洁、安保巡逻、水电暖维修、基础设施管护等标准化服务,常态长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实干托起梦想、奋斗成就未来”。渭滨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昱昕说,“我们将以乡村全面振兴为契机,遵循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加快晁峪河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辐射带动全区‘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让广大农民乐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现代生活,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特色之路,成为关中‘未来乡村’新样板。”(宝鸡日报供稿 庞文渊)

编辑:陈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