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忻州,滹沱河滋养的黄土高原上,生长着一种古老的谷物——黍子。两千年前,它是《诗经》里的五谷;今天,中国黍米之乡繁峙让它成为了人们舌尖上的黄金。
繁峙黍米
繁峙与黍子的缘分,始于天时,成于人和。滹沱河冲积平原的沃土富含矿物质,年均2500小时的充足日照,加上15℃以上的昼夜温差,为黍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繁峙人秉承精耕细作的农耕智慧,通过人工穗选保留优质品种,独创“三犁三耙”耕作技艺,培育出“晋黍8号”等优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6.3%,直链淀粉比例超90%,奠定了“中国黍米之乡”的金字招牌。而将这份天赐地育、匠心传承的美味推向极致的,正是传承千年的饮食智慧——繁峙黄糕。
黍子去皮成黄米,磨面、蒸制、揣糕——繁峙人用三招唤醒黍米的灵魂。老人们常说“越揣越筋道”,这反复的捶打,让普通的黍米焕发出惊人的韧劲。素糕绵软,油糕酥脆。一块糕,能拉成“狗叼不断的绳”,也能炸出红火日子的寓意。
繁峙黄米油糕
在繁峙,糕的筋道就是做人的道理——经得起揉搓,耐得住煎熬,才能成就这一口地道的繁峙味道。吃糕也成为了繁峙待客的最高礼遇,婚礼吃喜糕,寿宴吃福糕,过年吃年糕——糕与高同音,一口下去,步步登高。从救命粮到走向全国的滹源味道,黄糕见证着乡村振兴中的糕香不散。
离了繁峙,再好的糕点也复刻不了那口乡味。或许,黄糕的魂儿本就不只在舌尖——它是蒸笼里的烟火,是行囊里的重量,是电话那头一句“妈给你蒸糕”的牵挂。(来源:繁峙县委宣传部)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