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太原5月19日消息(记者任重 见习记者杨晓飞)孟夏时节,伴随着插秧机的隆隆声响,山西太原晋祠水稻插秧节在晋源区北大寺村拉开序幕。插秧机在田间穿梭,将一排排水稻秧苗植入水田中,现场呈现出如火如荼地播种景象,为晋祠大米的全年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插秧机将一排排水稻秧苗植入水田中(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记者在北大寺村的水稻种植点看到,插秧机装载着一盘盘嫩绿色的秧苗在宛如镜面的在水田里来回穿梭,插秧机所到之处,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扎根在田地里。短短一个小时,所过之处的水田迅速被秧苗填满,远远望去,稻田便铺上一层淡淡的新绿。

插秧机过后,稻田已铺上一层淡淡的新绿(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目前在北大寺村200亩水稻田里主要种植的是晋稻17号和晋稻21号,抗病性抗逆性都很好,口感软糯香甜。今年我们还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开展了十余种新品种有机大米种植示范,从而筛选出适应本地的优质高产的晋祠大米,并进一步推广种植。预计今年全区种植面积3300亩。”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王广元介绍说。

农机手正弯腰补栽秧苗(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享誉三晋的晋祠大米,有3300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记载晋祠大米作为贡品进献宫廷的情形,这就是历史上“晋献嘉禾”的由来,也由此开启了太原农耕文明的先河。

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晓飞 摄)

从小生长在难老泉畔的山西晋之源农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职卫东,对晋祠大米恢复种植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使用了聚碳生态肥种植有机大米,产量可以提高20%,预计亩产可以达到1380斤。随着晋祠泉水复流,晋祠大米的品质将会越来越好。”职卫东对此信心满满。

恢复种植晋祠大米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喜人变化(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晓飞 摄)

就在去年,职卫东和村民们第一年试种的“晋16008”长势喜人,经山西农科院专家和村民围田测产,亩产达到1364斤。

已经插好的秧苗,绿油油地铺满田间(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截至2023年年底,晋源区晋祠周边的11个村相继恢复种植晋祠大米,种植面积已达3500余亩,口感品质接近原汁原味的同时,也实现了闲置资源盘活、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稳定增收的喜人变化,晋祠大米重获“新生”。

再现“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盛景(央广网见习记者 杨晓飞 摄)

据悉,今年以来,太原市晋源区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通过推行“六统一”经营模式,将晋祠大米打造成为代表太原地域农耕文化的品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业态,再现“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盛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编辑:郎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