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串压枝的香梨,像一组组跳动的音符,在枝条间演奏激情的乐章;穿着工作服、戴着护套的村民,踩着高梯拎着篮框采摘“幸福梨”,收获脆酥香甜的日子,幸福和喜悦绽放在这些庄户人的脸庞。初秋时节走进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西峪掌村,在该村占地500亩、栽种梨树30000余株的玉露香梨园,记者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丰收图。
玉露香梨喜获丰收(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西峪掌村由东回镇原西川、朱峪、白家地掌三个地理位置在同一道沟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合并而成。脱贫攻坚以来,三村联合建设玉露香梨种植基地,把发展玉露香梨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优势产业,逐步打亮打响“阳泉梨村”品牌。
村民张虎才、裴福科、张玉珠三人从建园开始就在这里工作,几年间,他们整形修剪、分叉压枝、花期管理、追有机肥、防病虫害、套袋、摘梨,一年四季都在梨园干活。张虎才是梨园管理员,他告诉记者,这些梨树是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引进种植的,前年是初果期,去年进入结果期。
“今年这丰收可是来得不容易!”裴福科是梨园的技术员,他遗憾地说,今年春天梨树开花期,正赶上下雪,有很多花受损。前些天又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冰雹,把好多成果都砸掉了。
西峪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岳利庆介绍,梨园去年共产梨200余吨,销售收入70余万元。“今年如果没有那两场小‘天灾’,产量预计能达到300吨。”不过,对梨园的未来,他充满信心地说,现在梨树已经逐步进入盛果期,明年如果没有意外天气因素干扰,产量有望达到500余吨。
“这些梨树,就是俺村的‘摇钱树’!”几位正在梨园劳动的中年女性村民告诉记者,她们在这里干活,既不耽误做家务伺候老人,也不耽误种自己家承包的地,比去城里饭店打工强多了。
买了两箱刚摘下来的香梨后,记者一行回到西峪掌村委大院,只见院里水泥地上搭着架子,架子上铺着篷布,篷布上晾晒着很多新鲜的黑木耳。岳利庆告诉记者,这些木耳不但肉厚片肥,还是富硒产品,营养价值很高,在市场上比较稀缺。
菌棒上,木耳叶片正在向外生长(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在距离大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几百平方米的简易日光棚,就是这些优质木耳的产地。记者随同岳利庆走进棚里,只见富硒的褐红色土地上,整齐地排列着雪白的数以万计的木耳菌棒,菌棒上,木耳叶片正在向外生长。
“这是今年春天村里从我省中阳县引进的黑木耳菌棒试产项目,首批共购进菌棒10000余个。”岳利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菌棒成本3元,现在已经采摘了3茬木耳叶片,共采摘木耳叶片500余公斤,卖到市场是100元一公斤,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下一步,村里准备把黑木耳菌棒项目推荐给村民,村合作社负责制作菌棒,然后分给各户村民在自家院里培植,发展庭院经济,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致富’的目标。”岳利庆说。(高桦 赵瑞 翟又)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