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8万元“天降扶贫款”的诱惑摆在面前,当老人被骗局裹挟着步步走向陷阱,山西银行阳泉分行的两支“金融卫士”队伍挺身而出。南庄路支行与德胜东街支行的工作人员用敏锐如鹰的洞察力、磐石般的耐心与责任感,上演了两场惊心动魄的“钱袋子保卫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金融为民”的滚烫初心。
近日,山西银行阳泉南庄路支行与德胜东街支行的工作人员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反诈意识,成功联手拦截了一起针对老年客户的电信诈骗案件,为客户避免了财产损失,用实际行动筑牢了金融安全的坚固防线,彰显了金融机构守护群众“钱袋子”的坚定决心。
7月10日的朝阳刚洒满南庄路支行的玻璃幕墙,刘大妈急匆匆的身影就撞开了营业厅的宁静。“我要开通网银。”她语气急促,眼神里藏着一丝不寻常的焦灼。柜员吕云接待了她,同时运营主管张烨习惯性地多问了一句:“大妈,开网银是要转账给家人吗?”正是这不经意的一问,牵出了惊天骗局的一角——刘大妈竟要把钱转入一个陌生的虚拟APP。“这是诈骗啊!”张烨的心脏猛地一沉,苦口婆心劝说刘大妈可能遭遇了电信诈骗。可被“高额扶贫款”冲昏头脑的刘大妈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要办网银开通业务。僵持间,工作人员轮番上阵,你讲政策、我举案例,直到刘大妈极不情愿地掏出那份“保密协议”——“熟人说的,交1万元手续费领扶贫款,不能告诉任何人。”这句话像警钟在营业厅炸响,大家更确定这是典型的电信诈骗。经过工作人员的合力分析和劝说,刘大妈终于放弃开通网银业务,离开南庄路支行。
刘大妈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山西银行阳泉分行供图)
本以为事情已经结束,可谁也没想到,这场反诈阻击战才刚刚打响。当日上午11点,德胜东街支行的叫号机刚叫到刘大妈的号码,柜员米晨栋就发现了不对劲:老人双手紧握手机,说要给儿子转账,可问起金额和用途时,一会儿是“交学费”,一会儿又成了“还贷款”。这异常的反应,让米晨栋立刻提高警惕,向她进行了反诈提醒和相关解释,可刘大妈却显得十分不耐烦,催促着赶紧办理手机银行。
运营主管白洁快步走到柜台前,温和地说:“大妈,您别急,咱们慢慢说。”在征得同意后,白洁看到了手机里那个名为“繁荣?乡村”的可疑APP,以及所谓“官方人员”发来的转账指令。结合情况分析,工作人员判断刘大妈遭遇的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白洁一边安抚刘大妈的情绪,一边详细讲解此类诈骗的常见套路,还列举了类似的案例,明确告知她“所谓的‘扶贫款’是诈骗”。20多分钟的劝说像一场持久战。终于,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下,刘大妈脸上的迷茫渐渐散去,她终于醒悟过来,彻底放弃了转账的念头,对着工作人员连连致谢。“多亏了你们啊!我差点就把养老钱转过去了。”看着老人如释重负的笑容,营业厅里的工作人员才松了口气。
这场山西银行跨网点的反诈接力,不是刘大妈偶然的幸运,而是山西银行深耕反诈工作的必然结果。案例剖析、场景演练、金融宣传……正是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吕云和张烨能从“虚拟APP”中嗅出危险,让米晨栋能从矛盾的话语里察觉破绽,让白洁能在关键时刻拿出“见招拆招”的底气。
“反诈是门必修课,筑牢防线守好责”。在守护群众“钱袋子”的道路上,山西银行阳泉分行永远步履坚定,时刻准备着与诈骗分子“正面硬刚”。一直以来,山西银行阳泉分行都将反诈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它当作保障金融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的“必修课”。通过定期开展案例剖析、情景演练等多样化培训,持续强化一线员工的反诈意识和专业技能,确保员工对各类诈骗手法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能在与客户沟通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异常并果断采取措施。
此次成功拦截诈骗,不仅生动展现了山西银行阳泉分行常态化反诈培训的显著成效,更体现了一线员工不断提升的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白洁 龙彩霞)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