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13日消息(记者林馥榆)自2022年12月新一轮新冠疫情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94间发热诊间全部启用,发热门诊下沉效果显著,发热诊疗量超过全市50%,极大地缓解了二、三级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的接诊压力。
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也暴露出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处置的短板。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建议,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进一步充实资源,突出医疗功能,也能更好地吸引专业人才来到社区,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
金迎告诉记者,其所在的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近接诊量不断攀升。高峰时候,每天来挂号的病人数可以超过1000人。对此,中心在完成氧疗输液区扩容的基础上,近期又上线了CT检查项目。拍摄完成后,图像将统一上传到区域影像中心,由二级医院医生统一读片诊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工作的重视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和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金迎说,“比如业务用房面积普遍增加,床位数增加;全科医生配置不断增加;医疗设备配置不断完善。除全科外,上海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设置了口腔科、康复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科室。”
然而,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较多的慢病管理、孕产妇、儿童管理、预防接种等服务,医疗功能较弱。由于各方面原因,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较为薄弱,居民在基层首诊的意向也较低。
金迎认为,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并不只是为简单地增加一块牌子,而是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强化综合健康管理,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为社区医疗机构“正名”,可以助其进一步回归医疗本质,更好地吸引专业人才至社区医院,有利于提升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职业自信和归属感,改变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现状。
此外,金迎还表示,更名为“社区医院”有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内涵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其中基层首诊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通过社区医院的更名,能扭转老百姓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让他们感觉到家门口就有“医院”,从而真正实现社区首诊,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更快形成。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