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16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始建于上世纪初,已走过百年历史的老旧社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综合性陈旧”,客观上已不能够有效满足居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如何使这些老旧社区通过微更新焕发新的生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

“微更新”后的“江阴—顺天村”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央广网记者唐奇云 摄)

  7月14日,首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专题系列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举行,黄浦区委书记杲云介绍,黄浦坚持将旧区改造作为最大的民生和最大的发展,新世纪以来,已通过旧改征收受益的居民累计超过17万户。

  “从2017年开始,全区旧改签约总量从原来5280多户到2018年7260户、再到去年我们提高到1.2万户,另外今年我们启动宝兴里旧改,这个旧改基地我们用了122天完成了居民100%签约,创下近年来全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完成时间的新纪录。”谈及这一记录的刷新,杲云将其归功于党建引领,“我们首创了用‘党建联席会议+临时党支部’这样一个党建工作组织架构,强化共建、共商、资源整合,凝聚起强大的旧改征收的合力。”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大师带领顺天村居民留下社区特色涂鸦(央广网记者唐奇云 摄)

  另一方面,黄浦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微更新”探索,在老城厢因地制宜建设“小、灵、活”的嵌入式生活服务设施,解决群众“淋浴难”“烧饭难”“晾晒难”这些实际困难;在石库门里面我们还见缝插针建设了“绿色书屋”“共享客厅”;坚持“品质提升”和“丰富内涵”兼顾并重,推进“江阴—顺天村”等街区整体改造,形成“最美院落”“最美街区”。

  以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江阴路72号为例,这个635平米的老式弄堂住了26户人家,其中80%以上是老年人。在以前,天台杂物胡乱堆放、多家住户共用一个马桶是常态,去年2月,街道决定对这个上世纪的老弄堂进行“微更新”。现如今,公用卫生间里有了全新的淋浴房和马桶间,乱搭乱堆的庭院和天台清理成了神清气爽的小花园,更新中还特别增设了各类无障碍设施、楼梯扶手、多功能晾衣架、自动报警装置以及家具器物棱角包圆等举措,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住户从切实变化中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的获得感。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江阴路72号内展示着“微更新”前后的对照(央广网记者唐奇云 摄)

  在黄浦区建管委主任高浩中看来,作为一个二元结构矛盾非常明显的中心城区,黄浦高楼林立的同时,也不乏密集的老旧房屋。因此,改善居住条件仍然是当前包括今后一段时间,黄浦旧区居民最强烈的期盼之一。

  高浩中介绍,今年黄浦区的旧改工作将体现三个聚焦:一是聚焦重点区域。黄浦成片的二级旧里主要是分布在老城厢、北京路、建国路、西藏路、金陵路等五大片区,今年从区域功能发展和群众民生改善相统筹的角度,以组团式的谋划、渐进式推进为策略,加快老城厢地区金陵路、西藏路沿线以及北京路西段的更新改造工作。

  二是聚焦增效提速。旧改征收涉及的环节众多,周期较长,结合宝兴里的项目探索和经验总结,深入梳理了征收过程中的各个法定环节,按照“能细则细、能早则早”的工作思路,对旧改征收的操作流程整合归纳为三大阶段17个节点34个子项,极大提升了项目的推进效率。

  三是聚焦资源整合。今年黄浦将继续充分发挥地产集团政企合作的优势,同时想方设法加大区级财力的投入力度,按照“一地一策”的总体框架,激活社会毛地,形成政企合作、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三驾马车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编辑:林馥榆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