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上海交通大学心境障碍诊疗中心作为国内心境障碍领域的标杆机构,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雨同舟,砥砺前行途,以“揭榜挂帅”的魄力,在疑难重症救治、创新疗法应用、多中心队列研究、医工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探索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已构建成为集临床诊疗、科研创新、教学培训、科普宣传、人才交流、区域协同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确立了在同类学科中国内引领、国际一流的顶尖地位。

从专科奠基到国家高地

2003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国内首个心境障碍专科,开启心境障碍规范化、专业化诊疗探索。

2008年: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挂牌“上海交通大学心境障碍诊疗中心”,实现临床、教学、科研资源深度整合,驶入发展快车道。

2014年:牵头“长三角心境障碍诊疗联盟”,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区域内诊疗规范同质化与资源共享,影响力辐射华东地区。

至今:学科规模与影响力持续提升,科研成果迭出,逐渐成为国内复杂疑难心境障碍的核心诊疗与转诊中心。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这一坚实的发展历程,不仅奠定了学科腾飞的基石,更催生了其在临床实践、科研创新与服务模式上独具特色的核心优势。

重大项目与差异化服务铸就诊疗高地

精准规范,生命至上

作为创新疗法开拓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构建覆盖上海市及长三角的危重症转诊与会诊高效绿色通道,专家团队24小时待命,无缝对接各区精神卫生中心及嘉兴分中心,确保严重自杀冲动倾向、等高危患者获得及时评估与干预,构建重症救治网络核心,使患者治疗更为高效及时。

作为上海市医疗核心单元之一,心境障碍科承担了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心理救援职责,提供专业评估、紧急干预及后续转诊支持,履行社会责任。在筑牢临床救治防线的同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整体服务效能,积极构建了覆盖广泛的联防联控网络。

联防联控,全域覆盖

首创“双心联动”模式。在嘉兴分中心康慈医院设立“双相障碍工作室”,提供临床规范、科研指导与人才培养,实现国家级优质资源向地市级医院深度支持。建立分级诊疗联盟枢纽,以长三角抑郁症诊疗联盟为纽带,以上海市区级精卫中心工作规范为模板,建立患者-家庭-社区“联防同盟”,打造预防、识别、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区域化诊疗联防策略。解决临床复杂难题、提升区域服务能力,离不开强大的科研引擎驱动和前沿技术的赋能。中心将科研创新视为突破诊疗瓶颈的核心动力。

聚焦前沿,转化应用

国家级队列领衔精准医疗:全国多中心纵向自然随访队列(2021ZD0200602),覆盖25家分中心、拟纳入6000例抑郁症患者,构建一流的多维度、标准化的中国抑郁人群大型数据库,致力于验证精准诊断、疗效预测、复发及自杀风险预警模型。

特色亚型深度解析:开展“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队列”(CRC2018ZD05)、“基于生物亚型治疗优化队列”(2016YFC1307100)、“抑郁症示范性队列”(SHDC2025CCS012),深入探索抑郁异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创新物理治疗先锋:积极探索并优化经颅磁刺激(TMS)、光照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手段的新参数与新方法,提升治疗率。

基础机制深入探索:整合功能磁共振(fMRI)、脑电、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及单细胞测序等先进技术,重点研究免疫炎症在抑郁发病中的核心作用机制,并构建抑郁症动物研究平台,为靶向治疗奠定基础。同时前瞻性地布局智慧医疗,为传统诊疗模式注入强大新动能。

智慧赋能AI驱动未来诊疗

人工智能模型应用:基于大规模多模态临床数据,开发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于抑郁症精准诊断分型、个体化疗效预测及自杀风险早期预警。

智能评估工具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精神医学生物节律量表等工具,结合智能技术提升评估效率与客观性。 这些重大项目和差异化服务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集中体现为学科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唯一”与“首创”,奠定了其在行业中的独特地位。

定义行业高度的里程碑

S-氯胺酮治疗规范制定者:成功救治了全国首例S-氯胺酮成功治疗重度抑郁症伴自杀患者,开创性制定MDSI临床路径,为全球关注的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治疗,救治极高危患者提供了严谨、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长三角心境障碍诊疗联盟发起者与核心:国内最早构建跨省域专科协作网络,服务超亿人口,推动区域诊疗水平整体提升。

国家级超大规模抑郁症前瞻性队列领衔者:6000例全国多中心队列的规模与系统性设计国内罕见,是推动中国精准精神病学研究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

“双心联动”区域协同模式首创者:通过“双相障碍工作室”实现顶级资源对地市医院的深度、制度化赋能,模式独特且可复制。

心境障碍“医工交叉”教育先行者:建立交叉创新人才实践培养基地,系统性开展“医学+工学”如AI脑影像分析融合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行业先河。

多学科交叉的顶尖团队

汇聚临床诊疗、基础科研、工程技术等多领域顶尖人才,交叉融合团队:脑科学与影像:钱昆教授(转化医学)、张立箎团队(AI脑影像处理与分析)。智慧医疗工程:张天宏研究员(智慧心理评估与干预工程)。中西医结合:刘兰英主任医师(中医神志病)。基础机制研究:袁逖飞教授(脑健康)、赵超副教授(病原与免疫交叉研究)等。

中坚力量:彭代辉主任带领骨干承担国家级项目,在Advanced Materials(IF=26.8)、IEEE Trans系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等国际顶刊发表/接收SCI论文10篇(2024-2025),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强大的团队实力和丰硕的创新成果,共同支撑起中心在全国乃至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广泛影响力与号召力。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源于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勇于创新的多学科交叉顶尖人才团队。

学术影响:辐射全国,对话世界

高端学术平台搭建者:依托CSNP(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 “中国情感障碍大会”、“CSNP全国学术年会”等品牌会议,引领学术前沿方向。

国家级继续教育标杆:彭代辉主任负责《精神疾病神经科学进展》、吴彦主任负责《精神科住培师资能力提高班》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十余年积淀,辐射全国8省市自治区27家医院,培养了大批专业骨干。

高质量科研持续产出:近年在国际高水平期刊(JCR 1/2区)发表/接收高分SCI论文1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2024-2025),科研影响力卓著。

国际化合作网络拓展:与国际顶级科研团队建立深度合作,选派青年骨干赴海外研修,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不断提升全球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 在追求学术卓越与技术进步的同时,中心始终不忘医者初心,将人文关怀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打造有温度的“心灵港湾”。

人文关怀:打造患者“心灵港湾”

“心镜之家”品牌服务:心境障碍科建立“心镜之家”公益组织,设立“心灵港湾”和“心灵氧吧”,推出“心相影”、情绪宣泄坊等特色服务,关注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康复,传播健康知识,传递温暖关怀。

未来展望:锚定前沿,持续领航

心境障碍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彭代辉教授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国家‘脑计划’抑郁症前瞻性队列研究,绘制中国抑郁症全病程轨迹图谱,制定基于循证的亚型化诊疗指南。同时加速AI模型在临床的转化应用,实现精准干预;拓展神经调控(TMS、光疗等)的研究深度与应用广度;强化全球科研协作,力争在抑郁症病理机制(如免疫炎症、神经可塑性)和新型检测技术应用上取得原创性突破。最终目标是构建起具有鲜明心境障碍亚专科特色的‘临床-基础-临床’全体系、一体化世界级研究平台,不忘圣神医学使命,为守护国民精神健康贡献绵薄之力。”

从专科萌芽到国家高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二十年如一日,拼搏进取,勇于担当。凭借顶尖的医疗技术、前沿的科研成果、卓越的人才培养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心境障碍科不仅成是守护心灵阳光的坚固堡垒,更是面向未来,引领中国心境障碍学科发展的鲜明旗帜。(来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编辑:林馥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