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李女士紧张地捏着处方单:“医生,这药吃了会不会上瘾?我同事说抗抑郁药会吃傻人……”
这样的场景在精神科诊室几乎天天上演。面对精神类药物,许多人立即想到“药物依赖”、“大脑迟钝”、“终身服药”等令人不安的词语。这些误解常常成为患者拒绝治疗的首要障碍。

为何精神科药物背负如此多误解?
精神疾病在我国长期被污名化,许多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意志薄弱”或“性格缺陷”。当医生建议药物治疗时,患者常感到被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加之影视作品中精神科药物的夸张描述以及非专业人士的片面经验分享,共同构成了对精神科药物的误解网络。
事实上,现代精神科药物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第四代药物。以常用的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为例,它们通过调节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来发挥作用,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一样自然——当大脑的调节系统出现功能异常时,药物帮助恢复其正常功能。

破除三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吃精神科药物会上瘾”
真相:新型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如SSRI、SNRI类)不易成瘾。这些药物不会激活大脑奖赏系统,不会产生欣快感,不会产生渴求心理,也不会出现剂量越用越大的情况。如果你听说有人说“吃抗抑郁药会上瘾”,很可能是对“依赖”和“成瘾”混淆了。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减药方案,帮助患者平稳过渡。
真正可能形成依赖的是苯二氮?类镇静安眠药(如安定),这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安全有效,但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误区二:药物会让人变傻变迟钝
真相:规范使用精神科药物不会降低智商。相反,当抑郁焦虑症状缓解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往往得到改善。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抑郁症可能导致海马体萎缩,而及时治疗可避免这一损害。
用药初期可能出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反应,但这通常是暂时的。医生会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减少不适。

误区三:一吃药就得终身服用
真相:治疗周期需专业医生综合判断。轻度抑郁症患者可能仅需数月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而慢性或复发性疾病可能需要较长期的治疗。
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精神疾病也有其生物学基础。当大脑功能需要长期调节支持时,坚持用药就像近视者需要持续戴眼镜一样合理。
科学用药四大原则
1. 专业评估是前提
医生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明确诊断。轻度抑郁可能通过心理治疗改善,中重度则需要药物联合治疗。
2. 个性化用药方案
医生选择药物时考虑多重因素:症状特点、身体状况、年龄阶段等。老年人对药物更敏感,儿童青少年用药需特别谨慎,孕产妇则需评估风险收益比。
3. 足疗程治疗
精神科药物通常需要2-4周才显现核心效果。许多患者因过早停药而认为“药物无效”。完整治疗包括急性期控制症状、巩固期防止复发和维持期预防再发三个阶段。切忌患者自行停药。
4. 全程监测与调整
复诊时医生不仅关注症状变化,还会评估药物反应。有时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这并非意味着“治疗失败”,而是个体化治疗的必要过程。
医学实践表明,当患者放下“药物就是毒药”的偏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大多数人的症状都能得到显著改善。

精神科药物既非万能灵药,也非洪水猛兽。它们是现代医学赋予我们调节大脑功能的工具,合理使用能帮助无数人走出情绪阴霾,重拾生活掌控感。
当我们打破对精神科药物的误解,才能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架起通向康复的桥梁——这不是妥协,而是运用科学智慧重获心灵自由的勇敢选择。
参考文献
1.MACQUEEN G, FRODL T. The hippocampus in major depression: evidence for the convergence of the bench and bedside in psychiatric research? [J]. Mol Psychiatry, 2011, 16(3): 252-64.
图 | 网络
基金项目:科技创新2030+2022ZD0208500
(来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