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扩大开放创新和吸引外资的政策,例如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在今年9月发布了2024版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实现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的“清零”。“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拜耳集团中国区总裁周晓兰说。
作为连续七届亮相进博会的“老朋友”,今年,拜耳携旗下处方药(及影像诊断)、健康消费品、作物科学三大事业部,以企业使命“共享健康,消除饥饿”作为参展主题,延续“双展齐发”(药械展区和农食展区),汇聚前沿创新产品服务,续写本土合作共赢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彰显拜耳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深化在华承诺。
作为一家已经深耕中国142年的生命科学企业,拜耳集团一直高度重视中国市场,致力于与中国各级政府保持良好的互信互动,共赢共建。中国经济和市场长期看好,无论从创新还是市场角度看,中国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中国都是拜耳全球重要的战略支柱之一。
周晓兰透露,拜耳将通过向中国市场不断引入创新药物,结合推动本土创新的发展,来满足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在过去的三年里,拜耳集团已投资超过35亿欧元建立细胞与基因治疗平台,其中有七个项目正处于临床开发的不同阶段,例如在帕金森病、庞贝病和充血性心衰等现有的治疗方案未能满足患者需求的治疗领域。与此同时,拜耳在中国还设立了全球领先的创新孵化器,旨在通过助力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和发展,来支持并加速早期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帮助本土创新企业培育新药研发及商业运营能力。拜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特别是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这些颠覆性的治疗方案,能够给中国的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在健康消费品领域,拜耳不断拓展与本土的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近三年来,推出了10余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覆盖消化道健康、皮肤健康和营养补充剂等领域,并于今年10月在上海设立中国合作创新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科学为基础,促进药品、保健食品等多品类的研发,探索更多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自我保健方案。
在农业科技领域,拜耳持续为中国市场积极开发和引入满足不同需求的农良种和植保产品与服务,以全球创新能力深度服务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拜耳现有玉米和蔬菜两大类作物种子,五大类约100款植保产品,防治病虫草害,提质增效,增产增收。拜耳同时还是中国首家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的跨国公司,多年来积极实施安全用药培训,与多省植保站合作引入一体化安全用药服务站,并与农业农村部、多个科研机构和本土农技公司开展合作。拜耳凭借全球农业领域的创新引擎和市场领先地位,为种植者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应对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方面双重挑战。拜耳拥有业内领先的研发管线,前沿的育种技术、可持续的小分子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将致力于推动农业可持续转型,期待在新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为中国农业绿色转型作出贡献。
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的医药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拜耳从1882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到如今已经度过142个年头。拜耳在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早在1913年,拜耳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市场主体(实体)就坐落于上海。
“我们看好上海医药行业的发展。上海不管是其产业规模与增长还是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或是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成绩都是非常突出的,也正是基于此,很多外资企业都加大在上海的投入和合作。”周晓兰说。(来源:拜耳)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