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月27日消息(记者林馥榆)“胸腔内大量血性胸水,壁胸膜上发现一枚结节……”上海市东方医院呼吸内科团队为一位52岁的患者进行内科胸腔镜检查。

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团队使用的这套胸腔镜是由团队自主研发,其小巧、轻便,仅为传统内科胸腔镜的二十分之一。手术时,经胸壁上一个仅5毫米的切口将一根长24厘米的镜体探入患者的胸膜腔内,进行吸引和取样以明确诊断。

1月26日,在第四届《介入呼吸病学》创新国际论坛上,这款由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内科胸腔镜首次公开亮相。

据了解,该产品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内科李强团队牵头,携手上海微创公司共同研发,是一款用于胸腔积液和胸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便携式内科胸腔镜。的面世与应用,是东方医院“医产融合”的“开年点题”,不仅填补了国产品牌在胸腔镜领域的市场空白,更能显著提升国内、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于胸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

胸腔穿刺和闭式胸膜活检是以往常用获取胸肺组织和体液样本的方式。由于不同疾病在体内的分布不同,盲法穿刺活检的方式难以准确到达目标病灶,导致疾病诊断阳性率较低。内科胸腔镜的普及和使用为解决这一痛点提供了新手段,其诊断的准确性要显著高于常规胸腔穿刺和闭式胸膜活检术。

据东方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的内科胸腔镜仪器价格昂贵,手术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该技术大多在大型公立三甲医院手术室和呼吸内镜中心开展,许多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推广应用。

“传统的内科胸腔镜仪器价格昂贵,手术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该技术大多在大型公立三甲医院手术室和呼吸内镜中心开展,许多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推广应用。”李强说,“这类操作对患者的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部分高龄、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心肺功能不全,往往难以耐受。”

针对传统内科胸腔镜存在的诸多不足,李强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带领呼吸介入亚专业的胥武剑、王琨、廖玺铭等团队成员,经过反复构思,设计了一套能够适应高龄、长期卧床、心肺功能较差的胸膜疾病患者的更加微创且便携的内科胸腔镜治疗系统。自2018年开始着手设计,2020年首次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原型机,经过三代的打磨优化与近2年的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这台国产自主研发创新的“东方牌”便携式内科胸腔镜终于面世。

这款便携式胸腔镜仅由一个操作手柄和24厘米的镜体以及一个可拆卸的液晶显示屏组成,体积仅为传统内科胸腔镜的二十分之一。因为仅需要在肋间穿刺,手术创伤和风险大大降低,而且可以在普通治疗室或床旁即可开展,针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和脓胸的介入治疗以及胸膜腔镜辅助下早期肺癌微创消融手术等疾病的诊疗均适用。

东方医院2023年10月获批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单位,是浦东新区“医产融合”的核心单位之一,制订了《临床研究促进暂行办法》,设立人才培养培育基金、临床研究发展基金等项目,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李强团队的成果是医院推动‘医产融合’的优秀表率。”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徐增光说。

编辑:郭振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