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不仅是观念的“沟通”到“融通”,也是人才的“迁入”到“融入”,不仅是文化的“交流”到“交融”,更是发展的“相加”到“相融”,中建二局不断探索中越“融合”的思考与路径,在实践中展现企业的质效与实效。
融发展,创新引领立典范
中建二局自1992年进入越南市场以来,在越南深耕30年,现已形成了以越南为中心,辐射柬埔寨、马来西亚“三国六地”的市场格局,发展成为越南最具潜力的中国建筑企业承包商。
1997年,中建二局承接到阮文灵大道建设任务。阮文灵大道是一条从胡志明市通往南方的高等级公路,全长17.8公里,共12条车道。当初,道路的施工现场几乎全部为沼泽地貌,同时要跨越十条河流,而留给建设者的施工工期只有一年,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
中建二局承建的胡志明阮文灵大道项目
怎么办?依靠传统做法希望渺茫,唯有破釜沉舟,大胆尝试全新的技术工艺,才能赢得“生机”。为此,中建二局建设团队在越南首次引进了大直径钻孔桩在桥梁基础上的运用、橡胶支座等桥梁设计施工工艺,大大提高了桥梁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如今,这些工法已经被当地广泛采用成了常规做法。
时至今日,超越文化和创新精神依然深深烙印在中建二局海外建设者心中。从造福城市人居的“国际人才高端公寓”C13B,到扮靓城市风景线的空中花园3期;从助力仓储物流等跨国供应链的新顺新建厂房,到绿色生态高品质社区Summer项目,再到改善民生、保护流域水环境的中科建禹净水处理厂,在这些品质工程背后,是“首次引入铝模施工”“首次采用地下室环形支撑工艺”“首次采用BIM+点云三维激光扫描”等一次次的大胆尝试。正是凭借良好口碑,中建二局成为一大批业主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融人才,“跨国师徒”共成长
为了进一步扎根市场,融入属地。在越南,中建二局坚持融入属地人才,尽可能多地为当地建设者提供工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跨国师徒”间的难忘情谊。
黄建霖是中建二局的一名资深测量员,2017年7月,随着海外项目建设需要,黄建霖义无反顾地带上他的测量“行头”,踏上了越南土地。恰逢此时,越南人阿轩成为他手下的一名“徒弟”。师傅黄建霖发现,阿轩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是个可以培养的苗子。但是阿轩只能听懂简单的汉语指挥口令,不熟悉相关测量仪器的操作,测量工作中也有许多不规范的之处。
既然是师傅,就要“授业解惑”。为了让徒弟能够“吃透”中国的测量标准,黄建霖开始了他“教材”编订计划。编一本让越南徒弟读懂的“教材”并非易事。“语言关”和“标准关”则是成为横亘在黄师傅面前的两道“难关”。
年近五旬的黄建霖,自学起了越语,一本《施工现场越语800句》,密密麻麻画满了他标注的音标。为了让阿轩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每天结束工作后,黄建霖就一头扎进办公室“创作”,从测量姿势到架设高度,再到放线标记办法,黄建霖都用形象的图片进行对比解释。大致测量工作的基本操作规范,小至“1”和“7”的书写区分,黄建霖将能想到的所有细节一一罗列,被他画废而再利用的纸攒到一抽屉都放不下。
半个月后,黄建霖“纯手工”制作的“教材”终于“出炉”,一本A4纸装订好《尼康2m全站仪使用手册》递到阿轩手上。阿轩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有100多页厚的“教材”,兴奋地一把抱住师傅。
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真诚合作的态度、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埋头苦干的精神,中建二局建设者不仅和属地职工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更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