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青岛9月24日消息(记者 程立龙 见习记者 郑芷南)在青岛胶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度融入教育、文旅、金融等关键领域,铸就特色品牌的同时,也为青岛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信用入校,打造教育特色品牌
在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中,青岛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创新出了一套“1+2+3+N”工作法,打造诚信教育特色品牌的同时,也为区域校园信用建设树立了标杆。
(里岔小学把诚信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央广网发 王祥摄)
记者了解到,里岔小学构建起了涵盖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信用承诺、信用积分的完善制度体系。同时,组建校信用议事会、校信用中心、信息采集库“三位一体”专班队伍。“信用+专班”,为信用工作落地见效筑牢组织根基。
聚焦信用培育与管理,里岔小学开发信用教育专题校本课程,将诚信理念融入各学科教学环节,实现信用教育全覆盖。同时,学校还邀请政府、银行等领域专业人士担任“信用大使”,定期开展信用讲座与教学研讨,为师生搭建起接触多元信用知识的平台。此外,学校创新建立教师“四爱”信用评价标准与学生“三维”信用监督评价体系,量化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让师生信用管理更具全面性、公正性与高效性。
家—校—社协同融合,是里岔小学信用建设的又一着力点。据了解,学校积极搭建家校、银行、企业、商户、社区“五位一体”交流机制,打造专属实训基地,凝聚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学校通过组织家校合作活动、银村联动开展诚信志愿实践,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商户开展诚信体悟活动,逐步构建起家校社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信用融合生态,推动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里岔小学以诚信为主题,打造校园场地设施,让诚信氛围浸润校园每个角落。同时,学校建立师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开办“诚信超市”,鼓励学生以诚信行为赚取积分兑换奖品,助力学生品德培育与行为规范养成。此外,学校依托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编排诚信课本剧,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诚信的理解与认知。
此外,学校坚持从“人”与“事”两个维度挖掘诚信典型,每月开展“诚信之星”“诚信事迹”评选,对获评师生进行表彰,并通过榜样故事宣讲,在校园内营造“人人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让诚信教育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信用加持,文旅焕发新生机
胶州市洋河镇拥有诸多乡村旅游资源,受限于服务模式单一、文化特色不足等问题,此前的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瓶颈。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洋河镇深挖信用与旅游融合的潜力,开启文旅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借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契机,洋河镇将信用元素深度融入旅游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创新打造‘信用+旅游’发展模式。”洋河镇工作人员介绍,洋河镇推动多场景接入信用积分体系,将辖区特色旅游场景全面纳入市级“胶信分”平台。
为提升服务质量,洋河镇建立游客信用评价反馈机制,对践行文明旅游、爱护景区环境、遵守园区规定的游客给予信用加分,并依据信用等级提供差异化服务。将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态度、专业水平、诚信经营情况纳入信用考核,以考核倒逼服务质量提升,为游客打造更优质的旅游体验。胶信分分数较高的村民可优先被推荐,入职洋河镇星级企业或商铺,入职后评选为优秀员工的村民可按比例赋分胶信分,对应兑换胶信分。据了解,目前已有17名村民被推荐入职。
(在胶州的景区,诚信经营是“硬指标” 央广网发 王祥摄)
与此同时,当地打造“洋河信用月”专属旅游路线,同步开展“信用积分兑好礼”活动,提升游客参与感与获得感,有效激发旅游消费活力。
以诚信建设带动旅游发展,游客点赞洋河镇,“诚意满满”。
信用助农,书写金融新篇章
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青岛农商银行胶州支行,以信用为关键抓手,深耕乡村金融领域,在服务模式上不断突破创新,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急需的金融活水,更成功推动农村信用金融生态实现了系统性重构。
(“以分换贷”,青岛农商行以信助农 央广网发 王祥摄)
针对农村“缺抵押、缺担保”的融资痛点,青岛农商银行胶州支行推出“农担贷”“农地抵押贷”等产品,并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无感授信”,让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更便捷。同时,结合胶州产业特色,推出“金椒贷”“电力设备制造贷”等专项产品,为辣椒购销加工、电力设备制造等本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资金动力。
服务数字化与下沉,是银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能的关键举措。青岛农商银行胶州支行联合基层党组织创建“红色信用村”,对信用良好的村集体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政策。
“未来,青岛农商银行胶州支行会继续积极融入到胶州诚信建设中,深化普惠金融行动,为胶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