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济南高新区还是一片“教育洼地”,彼时全区一年级新生仅2400人,优质教育资源近乎空白。而现在该区每年有近万名新生涌入,年均1500名转学生让这片土地成为济南教育版图上最炙热的区域。
数字背后藏着更惊人的颠覆:全市优质课评比中,高新区初中教师团队上演“大满贯”奇迹;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以市级一等奖全员晋级省赛的“高新区现象”;小初高三个学段同时斩获阳光体测联赛冠军的“全能神话”……当这些“全市唯一”的勋章密集出现在一个没有百年名校、缺乏历史积淀的新区,教育界开始意识到,济南高新区正以“黑马”之姿,改写着区域教育进化的底层逻辑。
机制改革
激发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力
2024年7月,新一轮全体起立、竞争上岗的帷幕在高新区教育系统拉开。2017年,该区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启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同步建立绩效薪酬激励机制,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多劳多得、优质优酬”。高新区管委会教育文体部党组书记、部长高一鸣说:“‘全体起立’之后,经过全员竞聘,好多同志调换了‘座位’,或者干脆找不到‘座位’了。”
据了解,在本轮聘任中,高新区教育系统共聘任校级干部91人,“换血率”达65%。“在这里当干部躺不平,也躺不赢。”高新区伯乐实验学校校长孙凤琴凭借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顺利“坐下”。在她看来,全员聘任是压力更是动力。
高新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区管校聘”改革,实现教师与学校双向选择,打破教师交流壁垒。2024年,该区共交流教师164人,其中骨干教师占60%。孙雪宁通过“区管校聘”双向选择,从高中“下沉”到小学,这在常人眼中,似乎是事业的下滑。可到高新区春晖小学就职后,她在新岗位如鱼得水,进步很快。在山东省首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中,她获得个人全能及教学素养一等奖。“‘区管校聘’给了我一种动力,激励我不断攀登,不断成长。”
教研创新
加速教师高水平专业成长
遥墙中心小学位于高新区最北端。别看处于“神经末梢”,该校的教研水平与市区学校没有差别,老师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
2024年12月26日,高新教育“课程建设完善年”第五次专题推进会在该校举行。该校师生通过合唱、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了该校“黄河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成果。“课程开发与实施有赖于教研的支持与推动。”遥墙中心小学校长张朋介绍。
“如果说,改革是高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法宝,那教研就是第二个。”高一鸣说。
2020年,高新教育提出建设“教研强区绿色质量高地”。之后,一项项教研成果惠及教育一线。“两翼多层”素质教育评价研究落地见效,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开展“三拥有”行动,教师跨校走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在2024年全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中,高新区13位教师获一等奖,其中,只有27岁的丰奥嘉园小学语文教师王溪萌除了获得市级一等奖,她的课还被评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精品课、国家精品课。
“在面对教学上的难题与挑战时,我从未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在奋斗。学校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区里组织的优质课评选、做题大赛、命题大赛等,让我们在竞争中不断打磨教学技能,拓宽教学视野。”王溪萌说。
文化引领
绘就区域高品质文化图谱
高新区实验中学是该区唯一一所公办高中。9年前,从这里考上本科的学生两只手就数得过来。而现在90%以上的学生可以圆梦本科高校,创下了高中录取线和本科上线人数8连升的记录。学校不仅“学习好”,在省市各种评比中,它也当仁不让,拥有教育部精品课、省级教研成果、全市高水平艺术团、市级德育品牌等等。
“从无人问津”到“被抢着报”,改变的背后是什么?
“母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读书时,我始终坚信经过苦难的自己终会变成明珠或宝石。”这是2024年底,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高新区实验中学毕业生李瑞临写给母校的一句话。
与该校教师和学生交流,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股子“劲”儿,是一种“相信自己能行”的坚定,一种拼搏与奉献的精神。这种劲头也显现在高新区其他学校。“这就是高新教育文化。”高一鸣一语道破。
2020年起,高新教育就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化谱系,先后提出“高新教育不只是拼搏与奉献,更是智慧与创新”“激励、鼓舞与唤醒”等六大教育文化理念,绘就了高新教育文化图谱,铸就了高新教育敢领风气之先的根与魂,也厚植了文化引人、留人、育人的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沃土。
当前,济南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高新教育旗帜鲜明提出了“科学育人,文化铸魂,躬耕践行献高新”的奋进誓言。“我们将2025年定为‘学校文化建设年’,我们期望在区域教育文化引领下,各学校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团队文化,汇聚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高一鸣说。(来源:济南高新区管委会教育文体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