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4.868吨区域品牌价值突破50.38亿元的“邹城蘑菇”菌丝顺利出口海外,开启了“菌瓶出海”的创新模式,这一突破不仅丰富了邹城特色农产品出口品类,更标志着食用菌产业实现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的关键跨越。

实现“菌瓶出海”离不开全产业链的保障。此次出口美国的产品,将传统的成品改为瓶装蘑菇菌丝,实现了国内发菌、国外出菇的新模式。“过去出口成品易出现水分流失、褐变腐烂等问题,现在我们直接出口菌瓶到海外出菇,确保了食用菌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丽辉介绍道。

“一个完整的菌瓶生产周期大约需要50天,而出口菌瓶还需经历30至40天的海运过程,因此必须在低温环境下运输,才能保证菌丝顺利出菇。”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袁宝详细介绍了运输的关键环节。为此,友泓生物经过数月技术调整,反复优化菌丝配方和培养工艺,使菌瓶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运输稳定性。菌瓶抵达国外后,企业还通过远程视频方式,为当地技术人员提供全过程指导,确保每一阶段都能科学管理、精准调控。

“过去,菌种大部分靠进口,成本高不说,出了问题还常被归咎于我们技术不行,吃了太多‘哑巴亏’!”山东友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德祯回忆起被“卡脖子”的过去,忍不住感慨,也道出了曾经的产业痛点。

如今,局面彻底扭转。邹城通过与国际蘑菇学会、中国农科院等十余家顶尖机构深度合作,建成了“国家食用菌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等39个科研创新平台,承担了49项国家及省市重点科技项目,授权专利547件,其中发明专利107件,实现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目前,邹城已自主培育杏鲍菇、羊肚菌等26个优质菌种,金针菇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

从研发到全产业链的持续创新,关键在于拥有坚实的人才基础。邹城牢牢抓住人才技术这个支撑点,先后招揽全国食用菌方向的高层次人才33人,中国食用菌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玉在邹城设立院士工作站,其学生李晓博常驻邹城专注食用菌种苗培育。“‘玉木耳’有‘卖相’,有‘内涵’,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领先全国水平。”李玉院士说:“邹城在食用菌产业上,抓住了‘芯片’攻关,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从“受制于人”到“扬帆出海”,邹城用科技赋能产业,用人才点燃引擎,走出了一条从自主创新到特色升级、从产业振兴到共富共享的创新之路。(来源:邹城宣传部)

编辑:李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