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蔬菜大棚的薄膜,潍坊寿光南部的田野泛起翡翠色的光晕,满载茄子、番茄、黄瓜等蔬菜的货车驶向全国各地。与此同时,在北部渤海湾畔,一场同样壮丽的晨曲也在上演——纵横交错的盐池宛如一张巨大的调色盘,在初升朝阳的轻抚下,折射出赤金、浅粉与淡紫的梦幻光晕。从夙沙氏“煮海为盐”到今日全力打造高端化工产业集群,一粒盐成为驱动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白金”引擎。
千年咸味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共舞
晒盐是一门传承数千年的古老技艺,人们把海水引入人工修建的盐田,通过蒸发、过滤把海水浓缩成饱和卤水,再把饱和卤水灌入结晶池晒制成盐。时至今日,伴随着“数字”赋能,自动化收盐机高效取代了繁重的人力劳作;卤水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的传感器密布池间,实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室;依据气象大数据建立的智能结晶模型,精准指挥着卤水的流动路径与结晶节奏。科技之力,已将古老的“天工”转化为可精确调控的“智能”。
“以前收盐全凭经验,肩挑背扛累得直不起腰。”年过六旬的“老盐工”王建国站在田埂上,望着自动化机械高效运作,感慨万千。“现在,坐在控制室里点点屏幕盐就收好了,产量还翻了几番!”这不仅是个人工作的转折,更是寿光盐业整体跃升的生动缩影。凭借科技赋能与集约化生产,寿光原盐年产能突破400万吨,成为支撑中国北方工业用盐需求的坚实砥柱,还出口欧美、日韩、非洲等地,让寿光的盐香飘溢全球。
点盐成“金”
延链补链构筑千亿产业集群
盐,不仅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更是“化工原料之母”,被广泛应用在化工、医药、纺织、新能源等工业领域。寿光凭借丰富的卤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建链强链,构筑了完善的盐化工产业集群。山东夙沙高科生物有限公司对传统“卤水制盐技艺”进行传承创新,集成开发了国内唯一的工厂化水盐联产技术,对浓海水中的各种海洋元素进行高值化的产品开发,不仅突破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零排放的产业瓶颈,还降低了盐碱性土壤中盐的液位度,形成了绿色集约化可持续盐业发展新模式。目前,该企业在功能食品、日化用品、医疗健康等领域均实现突破性进展,打造了集有机农业、绿色盐业、康养理疗、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绿色“水盐联产”生态产业链。
如今,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寿光盐及盐化工产业已逐步形成盐、碱、溴、镁等8大系列100余个品种,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寿光的卤水综合利用产业已经从简单的卤水制盐、提溴发展到高端的溴素深加工、医药中间体、氯精细化工、原盐深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吃资源饭”到拥有高端产业链,从“抢市场”到拥有市场定价权的转化。从“挖卤水”到“造分子”,一粒盐的价值,被放大了几十倍、上百倍。这,也正是寿光“点盐成金”的核心奥义。
咸淡相宜
盐田绽放文旅新韵
当盐业与文化、旅游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寿光给出了精彩的答案。近年来,寿光充分挖掘海盐文化内涵,将盐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盐业+文旅”项目,让咸味的故事也能飘散出诗意的芬芳。
“海水如何变成我们能吃的盐,这要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故事说起”……随着暑期到来,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研学的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一起寻味“盐”趣,在制盐遗址了解历朝历代制盐的方式方法,近距离观察并进行“煮海为盐”的实践操作,感受农盐的生产与生活智慧。依托得天独厚的海盐文化资源,寿光大力发展中小学生特色研学,推出不沉湖盐浴、漂浮浴,古法制盐体验、爬盐山、抓原盐等特色项目,让广大师生和游客尽享盐田风光。
寿光境内保存有多处商周盐业遗址群。其中,双王城盐业遗址群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盐业遗址群,被列入“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古老的遗址,见证了寿光盐业的辉煌历史,也成了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当地通过“以旅养商”的模式,带动周边餐饮、零售、住宿等产业升级,并联动周边塘头古村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逛古埠、品海鲜、赏民俗”的特色体验,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为寿光增添“海洋文化+休闲娱乐”新名片。 (桑宏香 傅瑶)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