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以下简称《分区规划》)解读见面会召开。参与规划编制的核心专家团队,济南起步区宣传文化部、规划和自然资源部有关人员共同参加,向外部详细阐释这一国家级新区未来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编制情况。随着《分区规划》的实施,济南起步区正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一幅绿色智慧、宜居宜业的“黄河新城”画卷加速绘就。

规划定位:打造典范新区

当前济南正在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从城市视野进入都市圈时代,从资源虹吸转向辐射带动,对中心城区职能和品质提出新要求。《分区规划》明确了济南起步区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新区。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起步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项目总负责人卢庆强介绍,规划主要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及《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同时深化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突出起步区特色。

“新时期城区战略北跨不是简单的规模线性增长、空间复制扩张或者与南岸城区竞争有限的资源,济南起步区需要通过新动能的注入、功能提升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共同推动济南高质量发展。”卢庆强说。

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构建面向2035年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蓝图,统筹全域保护、开发、利用与修复活动。卢庆强强调:“起步区不仅是一个新区,更是探索新时代城市建设模式的试验田,目标是实现‘新示范、新引擎、新平台、新城区’的‘四个新’定位。”

空间布局:蓝绿交织,城乡融合

规划提出“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格局,其中“一纵”为历史文化中轴线,“一横”为黄河沿线,“两核”包括起步区核心和空港核心,“五组团”构成主要建设片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一城五团十六区、九镇百村嵌田园”的城乡布局,形成南城北乡、田园交融的特色风貌。

“蓝绿交织”是伴随京津冀、河北雄安新区等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门词汇,济南起步区的生态空间布局也深谙“蓝绿交织”之道。

生态保护是规划的重中之重。蓝绿空间占比超70%,并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底线,强化洪涝风险控制、山体保护等特色管控要求。卢庆强表示:“起步区将建设节水典范新区,统筹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传承‘鹊华秋色’的文化基因,实现城河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专业技术二级),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城市规划大师,起步区大桥片区城市设计项目负责人邵莉介绍,济南起步区围绕“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做出系统探索,对标“绿色低碳”“城乡融合”“品质生活”“持续发展”四大目标领域,研究制定了“10化目标体系+30项规划导则+92条实施细则”的技术标准和规划导则。基于“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的起步区,应师法自然,系统保护与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与乡村有机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形成集“田野风光、园林景致、品质城郭、活力市井”于一体的希望之城和幸福之城。

区域联动:辐射都市圈

为促进新老城区协同发展,规划提出“城河融合—新老互促—极核吸引—区域联动”的空间协调模式。未来,济南将建成30余座跨黄通道,起步区范围内达21条,平均间距缩小至2.2公里,大幅提升南北联通效率。

卢庆强指出:“起步区不仅是济南的增量空间,更是辐射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引擎。通过创新驱动、枢纽构建和开放平台叠加,起步区将带动济阳、齐河等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的战略支点。”

起步区以数字化转型为后发优势,推动全领域智慧化升级。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全域高精度建模,实现城市管理“一图感知、一键直达”。邵莉补充道:“‘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理念将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深度融合。”

邵莉介绍,起步区构建了“1+4+16+N”规划体系,分区规划作为法定依据,已获市政府批复。下一步将通过“三优先”(交通、生态、公共服务)推进近期重点项目,并建立动态维护机制,确保规划科学落地。(来源:济南起步区)

编辑:刘佳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