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春潮涌动。自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来,这座承载国家战略使命的新城已走过四年征程。从“一张白纸”到“五年成形”的冲刺节点,济南起步区以“起步速度”诠释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绿色为底、创新为核、开放为翼,在79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生幸福的现代化新城画卷。

站在“五年成形”倒计时关口,起步区正以“项目提升年”为牵引,锚定GDP增长8.5%的年度目标,加速从“夯基垒台”向“积厚成势”跨越。这座未来之城的崛起,不仅是济南“北跨黄河”的战略突围,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城建设的创新样本。

天时地利人和的共振

起步区的诞生,源于国家战略的深度赋能。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国务院批复起步区实施方案,为济南打开了“跨过黄河拓展空间”的历史窗口。

2024年,《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起步区“未来之心”的定位,将其纳入主城区范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省委常委会会议更将起步区定位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载体”,赋予其引领全省转型的重任。

起步区横跨黄河两岸,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是黄河流域与京沪经济带的战略枢纽。其79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远超济南老城区,为产业布局和城市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雄安新区“白纸作画”相似,黄河北岸未开发的基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天然优势。目前,11处跨黄河大桥隧道通车、地铁7号线穿黄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正打破地理屏障,重塑济南“拥河发展”的新格局。

起步区的快速崛起,离不开“省市一体”的强力推进和“全员参与”的实干精神。省委、省政府和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起步区建设发展,将起步区作为山东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平台,给予强力保障。

2024年,累计签约新招引项目37个、总投资373亿元。14个部门单位共1336个事项全量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落实98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办理时限压缩比为54%。

2025年年初,首片大面积单结钙钛矿电池组件在济南起步区成功下线,实现了钙钛矿电池产业化“从0到1”的突破。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济南起步区干部领导群众围绕“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

新质生产力驱动创新实践

在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精准操控一台六轴协作机器人,对一件青花瓷瓶样品进行细致扫描。电脑屏幕上,不同颜色的成像图实时显示,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款仪器能够在不损害文物的情况下,迅速且精确地分析出曲面文物中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从而揭示出文物的年代、产地、真伪以及修复情况。这一技术突破,使得长期困扰文物考古界的诸多难题得以迎刃而解,让那些“沉默”的文物得以“开口诉说”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起步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业”的“3+1”产业体系为支柱,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如今在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园区集聚了200家高新企业,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7家。

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存在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更延伸至田间地头。春耕时节,万亩粮食减损示范区科技“焕”新。田间,指针式、平移式喷灌设备精准灌溉;地下,浅埋式滴灌系统无声滋养作物根系;半空中,太阳能虫情测报灯、智能孢子捕捉仪24小时监测病虫害……经过前期优化布局田、林、路、渠、机、电、井等基础设施,如今的万亩方已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林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为黄河畔的农业新地标。

新质生产力驱动创新实践,创新实践带动了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四年间,起步区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61.0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78.3亿元,年均增速超18%;12项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等关键数据增幅均突破20%。

在济南起步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众多分类的实时感知、瞬间响应、智能决策的智能化模块。

“城市大脑”的时空AI模块能根据出行特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服务,从而为区域园区与产业经济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措施制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成立四年来,济南起步区城市功能与产业布局同步优化。黄河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山大二院北院区、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等民生工程加速落地;238万平方米安置房交付、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成;2.2万居民实现“安居梦”。地铁7号线、黄岗路穿黄隧道等工程打通交通脉络……

大河之畔,一座未来希望之城乘势而上!

从“成形”到“成势”的跨越

3月1日,全球首台南极氢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在中国第5个南极站——秦岭科考站成功发出第一度电。该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氢腾”氢燃料电池,产自国氢科技落地起步区的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济南绿动”)生产。

济南绿动的展示大厅内,各类氢能产品模型琳琅满目。其中,氢能助力车、混合翼无人机以及多旋翼无人机等创新产品尤为引人注目。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及车用燃料电池三条生产线,并已全面投产,年产能高达1000台(套)。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展示了起步区在氢能领域的深厚实力,也为区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为全省唯一综合智慧能源试点,起步区探索“地热能+”“氢能+”等新模式,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75%。

PM2.5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国控河流水质100%达标,鹊山生态修复、黄河绿道建设让“一河七廊、四泽八苑”的生态蓝图渐成现实。绿色建筑覆盖率100%,装配式技术、BIM应用树立行业标杆,11个项目入选省级绿色示范工程。

2025年是“五年成形”的决胜之年。起步区将聚焦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规划,推进未来信息、能源、空间等四大方向,加速星泉汇、未来公园等标杆项目落地。

为了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济南起步区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如《起步区碳达峰工作方案》《起步区绿色低碳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等,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指引。此外,起步区还发布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机会清单》,创新了从规划到行动、到招引的产业发展路径,形成了从“给政策”到“给机会”的转变模式。

未来,起步区需进一步释放“国家实验室”效应。一方面,深化与中国科学院、高校的合作,攻克钙钛矿电池、氢能储运等“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依托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型开放。到2035年,起步区将建成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高地,成为全球未来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四年蝶变,起步区以“四好”为笔,在黄河两岸书写了新城崛起的传奇。从“战略蓝图”到“实景画卷”,这里不仅是济南突破空间桎梏的答案,更是中国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面向“十五年成城”的远景,起步区正以“春天的故事”续写国家战略下的城市梦想——一座产城共融、蓝绿交织、智慧宜居的未来之城,将在黄河流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济南起步区)

编辑:刘佳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