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一二一……”7月18日早上8点多,济南高新区正丰路公园里已经热闹非凡,除了锻炼身体的居民,还出现了很多学生,四至五个人一个小组,在少量家长的看护下进行着不同项目的锻炼;几乎同时,在距公园不到100米的济南高新区环保科技园社区居委会,五组小学生在这里开启了他们假期生活的一天,有的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盘纸、木板花笺,有的安静读书,还有的做烘焙;而在隔壁小区的康虹路小学二年级学生蒋韦一家中,她与其他五位同学进行着读书分享会……

为了破解暑期学生“看护难”,高新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多方参与、志愿服务”的暑期公益托管服务模式,开启“暑期学生成长共同体”。截至目前,全区共组建了2184个学生成长共同体,8000余名中小学生享受公益托管服务。

超97%家长支持“成长共同体” 八成家长愿意参与

7月7日上午,济南高新区舜华路街道万科麓山小区广场上,济南高新区伯乐实验学校二年级三班“善思组”的6名成员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非“童”反响 非“遗”小将》主题活动,他们以漆为笔,以水为墨,兴致勃勃地学习制作非遗漆扇。“孩子平时不太擅长手工制作,也是第一次接触漆扇,收获很大。”小组成员吴胤成的妈妈说。“学校发出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倡议太好了,通过这个小平台,孩子们可以合作探究式学习,还可以锻炼他们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家长轮流排班看护,也减轻了每一名家长暑期带孩子的压力。”“善思组”家长志愿者程璐说。

伯乐实验学校校长助理范啸宇介绍,像这样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学校今年暑假共组建了232个,完全覆盖1106名在校生。

据了解,学生成长共同体是按就近原则,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发起,在家庭或社区的支持下建立的学生成长互助合作小组。“今年我们提出全环境立德树人‘三引导’行动,即以教育引导家庭教育进步、公民素养提升、社区文明发展,暑期学生成长共同体是落实‘三引导’行动的一项重要民生举措,旨在破解家长长期焦虑的暑假孩子‘看护难’,落实‘双减’政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济南高新区管委会教育文体部党组书记、部长高一鸣介绍,从今年5月起,教育文体部就成立了“学生成长共同体”课题组,项目正式推进。

在暑期之前,济南高新区各学校对学生和家长在互助学习、能力提升、兴趣拓展、情感支持等方面的需求、兴趣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高新区约有60%的家庭是二孩家庭,平时有时间陪伴孩子的仅占50.99%,97.36%的家长愿意孩子参加“成长共同体”,80%的家长愿意投入时间参与到“学生成长共同体”活动中,进行监督执勤、陪伴活动。

结合调研情况,由学校发起倡议,学生家庭按照自愿、就近、互助、互补原则,4—8名学生为一组,自主组建暑期学生成长共同体。为提升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凝聚力,每个小组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一起确定共同体名称、成长口号、设计团徽等。

有人出人、有地出地 家校社资源全方位链接

暑期托管存在场地缺乏、资源调配不足、师资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在发起成立学生成长共同体基础上,高新区注重利用公共资源、联动社会力量,以提高暑托的服务质量。“在场地上,我们积极动员家庭、社区及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共同体提供最优空间,比如社区服务中心、泉城书房等,都为学生成长共同体提供了空间支持;在人员上,面向高校、社区及教师、家长群体招募志愿者,确保了每一个共同体都有专人负责。”高一鸣说。

在区级资源支持下,各学校也积极挖潜,形成了暑期托管“百花齐放”的局面。高新区科创路学校在暑期开放了图书馆,无合适场地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可以约定到图书馆活动,社区和大学生志愿者则为学生提供看护和指导服务。

科航路学校则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建立“尚品自习室”,学生可以在这里看书、写作业,进行暑期主题活动,同时创新“双志愿”服务模式,即由教师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全程陪伴指导,目前已有50多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到该公益性服务行动中来。

劝学里小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场地,在劝学里社区内开设了活动自习室,还将学校图书运至社区,组建了暑期图书借阅区,丰富学生及家长假期生活。东城逸家中学则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泉城书房等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活动环境,家长志愿者轮流值班,为学生提供看护服务。

在学校发动下,家长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开启“互助式托管”模式。家住济南高新区凤凰国际社区的金谷小学五位学生和各自的家长组成了“五小侠”小组,由家长进行轮值看护,同时发挥家长特长和优势,为小组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比如课外阅读、思维训练、手工DIY、主题绘画、观影、户外活动、社区研学等。“有了学生成长共同体,看护压力由一个家庭分散到五个家庭,互助式看娃对我们双职工家庭很友善,而且孩子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活动也更有积极性。”该小组成员张玉欣爸爸说。

假期“课程表”覆盖几十个门类 专人“跟踪”成长

除了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题,高新区还在暑托内容上“做文章”,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据了解,高新区各学校均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制定和推送每日阅读、运动、劳动、观影、休闲等内容的暑期课程,涉及绘本阅读、诗歌朗诵、古诗飞花令、数学家故事分享、手工制作、家务劳动、佳片推荐、科学发现、动感晨跑、科普研学、作业辅导等几十个门类。各学校还为每个学生成长共同体配备了导师,对学生活动进行跟踪指导,团队成员则通过《缤纷成长印记》记录每日趣事,感悟成长。

学校暑期课程“菜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学生需求随时调整。7月15日,高新区金谷小学校长毕英春和该校一年级科学教师焦艳就临时给一年级(6)班学生成长共同体上了一堂语文和科学公开课。起因是该校一年级(6)班教室里养的小蝌蚪变青蛙了。

从放暑假起,一年级(6)班各学生成长共同体就一直惦记着教室里养的小蝌蚪。作为该班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指导教师,曹宁时不时到教室替学生照料小蝌蚪。就在7月14日,她发现小蝌蚪变成青蛙了。她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分享到班级群,同时,职业敏感也让她意识到这是一次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好机会。于是,曹宁马上联系科学、语文老师紧急筹备公开课。

焦艳连夜准备了一节有关青蛙的课,她从小青蛙的外形特点讲起,向学生普及了青蛙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作为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的毕英春得知信息后,决定亲自上阵,她依托二年级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为孩子们讲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读写融通课。“学校首先是用心做教育,教室里的一只小蝌蚪变青蛙都能上成这么好的课,其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特别受孩子欢迎,遇到这样的学校和老师,是孩子们的幸运。”金谷小学一年级(6)班魏子舒的爸爸说。

在“学生成长共同体”实施过程中,学校鼓励各“共同体”通过展、看、说、听、写、思六样态结合的方式,形成照片、视频、活动总结等资料。各共同体导师根据“学生成长共同体缤纷成长印记”和“成长日记录”等,跟踪每个“共同体”活动开展情况,并适时提供辅助、指导和建议。

下一步,高新区还将广泛链接社会资源,精细化课程设计,密切跟踪指导,让学生成长共同体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家长。(济南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唐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