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威海9月1日消息(记者程立龙)“虽然奖杯在我手里,但我没想太多,我还是正常地去想我的服务队,去想我的帮扶对象,去想我的工作。”谈到刚刚获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吕明玉平静如水。作为国网威海供电公司职工、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脚下有泥,手上有力,心中有光”是吕明玉的获评颁奖辞,而这么多年来她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吕明玉接受本网记者采访(央广网发 刘中华 摄)

“生命的种子”: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他人希望

把时针拨回到2011年,当时的吕明玉接到一个电话,得知自己在中华骨髓库留的血样和江苏的一位白血病患者匹配成功。电话那头,问吕明玉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捐,我肯定捐!”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率仅为几十万分之一,听到消息后的吕明玉没有犹豫,毅然答应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同年4月12日,在山东省立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转,吕明玉的血液在体外循环了11000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循环三遍。

一切都是那么机缘巧合,第二天就是吕明玉的生日,“这是生命的种子,也是患者获得新生命的日子。”旁边的医生指着刚刚采集到的1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说。

本以为,人生的这一页就这样翻过去了。然而刚刚过了半年时间,吕明玉又接到电话,称受捐者免疫力突然下降,需要她第二次捐献。当时,吕明玉身体正处于恢复期,面对受捐者的要求,吕明玉的家人满是担心,你一言我一语,让人招架不住。往常性格开朗的丈夫表情严肃地表示反对,家庭会议上大家都对吕明玉的身体表示担心,老父亲对吕明玉说:“要能替的话,我替你去!”

家人的担心,吕明玉都理解,可是她也了解到,受捐者其实已经联系了多家骨髓库,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自己是对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吕明玉耐心说服家人:“如果我不去,这辈子我心里都会不安。”

医生在为吕明玉做淋巴细胞混悬液采集(央广网发 牟瑞先 摄)

面对受捐者的期盼,吕明玉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重返医院,用64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又一次点亮了生命之光,而她也成为山东省首例造血干细胞二次捐献者。

吕明玉的行为不仅挽救了一个家庭,在更多人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在她的感召下,国网威海供电公司累计有260名员工主动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行列;1000多人次参与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超过30万毫升;3名员工先后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花饽饽书记”:带领“软弱涣散”村蝶变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8年6月,吕明玉换了一个新岗位,作为第一书记她来到了威海市文登区孙家西山村。

当时,这个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刚到村里,到处都是破破烂烂,家里的草垛堆到路边,路都快被堵住。”吕明玉回忆道。

这哪像个过日子的样?走访完全村156户人家,了解情况后的吕明玉把头一把火“烧”在了村容村貌整治上。刚开始,村里还有人指指点点,“这个都多少年了,还用清吗?”

2018年7月的一个早晨,吕明玉挽起袖子,拿着铁锨,穿上厚重的水靴,跳进了村民门前的河沟中,一点一点清除着里面的垃圾。干着干着,村里的老书记来了、其他村“两委”来了,村民们也从家里拿出工具,一个个跳进了沟里,加入到清理的队伍中。

修河道、建花池、硬化村路,不到4个月的时间,整个孙家西山村焕然一新,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变化看在眼里,感受在心上,在召开的村民大会上,村民代表们给村“两委”投出了信任票,村党支部凝聚力差、支部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迎刃而解。

吕明玉深知,村子要发展,得有产业支撑。这里地少人多,从哪里入手?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大妈给吕明玉说,“吕书记,来尝尝俺家刚出锅的花饽饽。”

花饽饽是文登当地的面食特产,每逢老人过生日、青年结婚、小孩“抓周”这些重要日子,当地人都要蒸上一锅花饽饽。这个传统在当地流传了几百年,村里的妇女都会制作。而且随着电商兴起,当时文登花饽饽产业正在走向全国。

有技术,有市场。吕明玉带领全村人把发展花饽饽产业当作破局的“敲门砖”。可是村里一没设备,二没厂房,在吕明玉的张罗下,一家花饽饽厂同意和孙家西山村“共享设备、错峰生产”。于是,在那家企业下班后,吕明玉就带着村里人去干活。“班车”拉着妇女们一趟趟地往外跑,孙家西山村蒸出的花饽饽也闯进了市场,有了“粉丝群”,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赚回了第一桶金,尝到了致富甜头,村民们的干劲儿也起来了。经过和村“两委”商议,吕明玉向公司申请专项资金把村里闲置的屋子改成生产车间,购置了新的生产设备,还注册了“腾鑫”商标。“村集体每年增收20余万元,村里老人领到了‘养老钱’。”谈到这里,吕明玉的脸上满是自豪。

吕明玉带领孙家西山村乡亲们建起了威海腾鑫面食专业合作社(央广网发 牟瑞先 摄)

在孙家西山村,吕明玉担任了两届第一书记。三年多的时间,孙家西山村蝶变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彩虹力量”:一支队伍温暖一座城

在生活中,吕明玉也是一个热心肠。2016年初,三年级的女儿回家告诉吕明玉,她的同桌小森为交几十块钱的课本费犯了愁。

细心的吕明玉从学校老师那里打听到:小森的爸爸老牛因意外事故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家庭陷入了绝境。作为一个母亲,吕明玉看不得孩子小森受苦。从此,吕明玉多了一个儿子,从小学到初中,每次家长会,她都是代表两个孩子的家长,平时买学习用品、衣物、零食,都是双份。

可是小森家庭的未来应该怎么办?吕明玉和身边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去过小森家几次,看到身体受到重创的老牛一直情绪低落。送米送面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还得找个办法让老牛振作起来。

“老牛,你身体不方便,但是咱脑子和手还‘灵光’。”吕明玉想到,老牛原来从事汽修工作,一门手艺还没有丢掉。后来,吕明玉帮老牛申请“爱心摊位”做了一个流动修车铺,电动车、自行车、小家电,只要动作幅度不大,老牛都能修理。有了“造血”功能,这个家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作为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长,吕明玉还带领635位队员一直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送去关爱。

吕明玉与服务队队员在学校开展公益活动(央广网发 刘中华 摄)

80多岁的于大爷住在兴隆社区,多年来一直生病卧床。理发这个看似平常的小事儿,却成了老人的难题。“上门理发多收不了几个钱,还耽误不少时间”,理发店的工作人员不愿意上门。

在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里面,有一支“彩虹银丝剪”队伍,几位有理发技术的队友轮流到社区为老人免费剪发。当他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定期前往于大爷家里帮他理发。于大爷只能在床上躺着,队员们为了更好操作,有时候就只能跪着,一跪就是10来分钟。后来,于大爷用颤抖的手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吕明玉的手里。

据了解,截至目前,在吕明玉的带领下,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已为46家敬老院的老人、居民社区的2858位老人、290名困难家庭学生送去关爱,惠及群众4万余人次。这支身着红马甲的队伍,用点滴善举温暖着这座城市。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越来越多。我们现在是600多人,如果是6000多人,一个人一天干一件事儿,是不是我们一年下来就会干很多事儿?”谈到未来,吕明玉心怀憧憬。

这些年来,吕明玉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带领的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也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如何看待这些荣誉?吕明玉谦虚地说,那个拿到荣誉的吕明玉好像是另外一个人,自己还离她差得很远。同时,这些荣誉也是鞭策,自己将在助人为乐的道路上持续前行,用更炽热的情怀和善意温暖更多人。

“扶危济困,热血不冷;聚水成川,初心燎原。”为这样的吕明玉点赞!

编辑:唐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