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烟云,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抗战岁月,至今依然让每一位中国人刻骨铭心。

我从小就听老人和老师讲发生在故乡沂蒙山的渊子崖抗日的故事。这些年,我数次探访沂蒙山区的莒南县渊子崖村,追忆那段英雄史诗,凭吊这群平民英雄,拜访亲历者,追寻普通村民浴血抗击日军的感人故事。

去年清明假期,我回老家祭完祖,就再次驱车来到渊子崖村缅怀先烈,感受新变化。渊子崖烈士纪念塔周围的柏树、塔松、杨柳正在吐绿,各种花朵在怒放,纪念碑和雕像在阳光照耀下更显威严与坚毅。正巧,我遇到县里、镇上的同志正在和技术人员商量“莒南县渊子崖文化综合体项目”实施工作。据板泉镇的同志介绍:“这个项目重点对渊子崖抗日烈士纪念塔周边区域改造提升,采取露天历史展馆形式,还原历史场景,同时借助渊子崖红色文化推进镇域文化综合体建设,目的是持续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

该村一位长者说:“打造红色文化基地,把先辈的故事传下来,是我们后世子孙的责任,我们盼望已久了。”

“渊子崖抗日”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渊子崖村全体村民在年仅18岁的村长林凡义带领下,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铁叉和铡刀,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从天刚刚亮,一直打到天黑。这是一次激烈悲壮的浴血保卫战。

那是1941年12月19日,冬至节气将至,寒风彻骨。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的日军没找到八路军,转而把民众抗日情绪高涨的沭水县渊子崖村(现属莒南县)围得水泄不通。一阵猛烈的钢炮轰炸和轻重机枪扫射后,土围子没被轰开,日军就发起了冲锋。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端着刺刀,成群地向村庄冲来。当日军进入土炮射程,林凡义大喊一声“放!”刹那间,20多门土炮一齐开火。尤其是能连续发射的“五子炮”,虽然炮筒里装的是铁砂、铁耙齿、钢钉和碎铁锅片,但杀伤力大,瞬间就把日军炸得人仰马翻,死伤严重。日军的第一次冲锋被打退。

狂傲的日军不肯罢休。战至10时,双方已经打红了眼。村民没人退缩,多门“五子炮”的炮膛都烧红了。日军的机枪像炒豆子般扫射,一次次进攻都被英勇的村民击退。激战一上午,日军没能突破村庄的土围子。

中午时分,狡猾的日军把进攻的地点改为村东北相对薄弱的围墙。日军先用钢炮轰,围墙虽然没倒塌,却被炸出了缺口。日军近了,村民们凭借围墙,用土炮、土枪开火反击。年富力强的林九兰举着大铡刀躲在缺口处,日本兵刚钻进头来,就被砍了一铡刀,顿时脑浆迸裂。他一连砍了7个敌兵。

敌人蜂拥而上,情况万分危急。林凡义动员说:“鬼子进村了,老少爷们,咱们拼了!”“拼了!”“拼了!”全村300多名村自卫队员和老弱妇孺同仇敌忾,用铁铲、铁锨等农具,在胡同里、家门口与日军打起巷战、肉搏战。有的父子在巷口阻击,有的夫妻在院里同日军拼杀,有的母女合力同日兵打斗,村里到处是火海、鲜血和尸体,到处是砍杀声、怒骂声和惨叫声……以种地为生的渊子崖村民,用血与火的拼杀、生与死的抗争,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和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太阳快落山时,村东传来了清脆的枪声。是八路军赶来救援渊子崖!日军担心夜间作战吃亏,于是边放冷枪,边朝东南方向撤退。这一战,共毙伤日伪军154人,打出了农民群众英勇抗战的气势。战斗中,147名村民壮烈牺牲,谱写了全民族抗战历史上可歌可泣的篇章。

此战很快闻名全国,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盛赞渊子崖群众武装抗敌为“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山东省抗日民主政府下辖机构)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1944年5月1日,沭水县政府在该村北山岭上立塔纪念,塔身铭刻着渊子崖保卫战死难烈士的姓名。

渊子崖村老百姓的这一英勇壮举,底气、勇气和凝聚力来自哪里?该村位于纵贯沂蒙山区的沭河以东,处于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之间的“拉锯区”。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营进驻渊子崖村。这年10月,抗大工作团也来到村里,向村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年底,村里就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那年刚满18岁的林凡义被推举为村长。接着,村里又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和以青年为主的“游击小组”等群众抗日组织。

渊子崖村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驻在沭河西岸小梁家据点的日伪军,曾向渊子崖村索要钱粮,被打得狼狈逃窜,处心积虑要摧毁这个村的抗日组织,扬言要“血洗渊子崖”。年轻、勇敢、智慧的村长林凡义早已经把各家各户的火药、土炮、枪支、大刀集中起来,分配布置到土围子上的各个战斗岗位,做好了拼命迎敌的思想、物资和战术准备。

2019年春,我采访了当时89岁、亲眼见证那场战斗的林崇兴老人。他介绍说:俺这个村是林姓“父子村”,当年各个大家族推荐出9个“支长”,村长一声令下,各个支一呼百应;再说俺村有舞刀弄枪的传统,多半村民懂些拳脚,“游击小组”的成员个个武艺在身;关键时刻人心齐,敢拿起手里的家伙,村长年轻有冲劲、有号召力,敢打敢拼,极大提振了士气。

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炮声,打出了“头可砍、血可流、气节不可丢”民族精神和“同心同德、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烽烟远去,现如今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蓝莓、樱桃特色林果产业,村民以土地入股,年底分红,日子过得舒心红火。该村青年以先辈为傲、以献身国防为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100多人参军入伍,已获喜报76人(次),18人荣立三等功……

硝烟散尽,远逝的炮声已化作警醒的晨钟,时刻敲响热爱家园、守望和平的心灵。(厉彦林)

编辑:唐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