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泰安市岱岳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作为,把推广“科技小院”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思路新举措,砥砺探索“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破解一批制约问题,带动一批振兴标杆”的“岱岳路径”。目前,先后有7家科技小院获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科技小院工作经验被《山东通讯》刊发。

科技小院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一)科技小院建设的实践

岱岳区以科技小院为抓手,聚焦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围绕“机制保障、校地联动、特色赋能”三大核心,强化创新驱动与资源整合,推进科技小院建设走深走实,奋力书写农业现代化岱岳篇章。

一是突出机制保障,明确发展方向。立足科技小院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可持续发展,成立科技小院推进专班,出台《科技小院建设推进办法》,按照“六有”建设标准,明确科技小院的组织架构、申请流程、管理运行、考核评估及其规范约束。加强协调推进机制,制定《科技小院管理办法》,明确高校教授担任科技小院院长,依托单位负责人担任执行副院长,小院博士生担任学生院长。设立首席专家制,由首席专家带领专家团队,牵头解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制定《科技小院评价考核管理办法》,每月在科技小院现场召开联席会议,半年召开一次科技小院建设调度推进会,两年对各科技小院开展一次综合评价。

二是突出校地联动,形成发展合力。实施科技小院助力计划,依靠本土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农技协,29个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街主动参与,支持涉农企业、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山农大开展合作对接,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的三方合作框架,实现科技“高大上”与小院“接地气”有机结合,把科技小院变成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桥梁纽带,打通科研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山东泰安设施蔬菜科技小院与山农大植物保护专业结对,山东岱岳捕食螨科技小院与山农大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结对,走出一条校地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路子。截至目前,在各镇街建立山农大校外实践基地28处,全区7个科技小院承担科研课题60余项,每年培养研究生1200多人,为农业农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突出特色赋能,创新发展路径。立足岱岳区地方特色资源,在全区1954家专业合作社、1414个家庭农场、10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精心筛选,挖掘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作为科技小院的申报主体。严格落实基础生活区、办公空间、便捷交通、稳定网络连接、专用培训及科研示范场地等6大基础硬件,为科技小院的运行营造优良环境。山东岱岳茶、小麦、设施蔬菜、泰山板栗等科技小院立足自身产业特点,打造“一院一品”的独特发展模式,从品种选育、种植技术优化到产品精深加工、品牌营销,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产业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二)科技小院建设的成效

科技小院通过加强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深度合作,广泛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破解一批制约问题卡点,带动一批振兴标杆。

一是助力破解产业技术卡点。近年来,随着品种更新换代、种植技术演进,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助力突破技术难题。科技小院聚焦重点领域热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从征集到的1268条问题需求中,科学论证选定小麦抗倒伏、病虫害防控、草莓产业绿色生物防控、甘薯产业品种选育与品质提升、板栗产业病虫害及板栗资源循环利用、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生猪疫病防控等课题,集中精力加速技术攻关,助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破茧成蝶”。在科技小院的帮助下,山东兴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天然中药多糖负载锌指抗病毒蛋白缓控释试剂”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有效抑制了口蹄疫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常见猪病的传播;山东泰安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生态调控、害虫诱集、害虫监测技术降低了茶树病虫害,茶叶产量和品质实现双提升;山东泰安三棵树农场开展连作障碍原因解析与控制技术、传粉昆虫、天敌昆虫与化学防治措施协同控害技术,解决了设施环境封闭、复种指数高和单一种植导致的连作草莓移栽后死亡问题。山东岱岳捕食螨科技小院推广的“以虫治虫”“以螨治螨”绿色新技术,从生产源头防治韭菜根蛆、火龙果根螨、大棚果蔬害虫害螨,避免或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大众日报》以“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予以报道。

二是助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小院与山农大7个院系建立长期联系,568名教授及研究生常年在科技小院开展实验实践,一项项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锦囊妙计”,实现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互利共赢。山东泰安甘薯科技小院完成国家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岱岳捕食螨科技小院研究生取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山东泰安设施蔬菜科技小院荣获泰安市第一家“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岱岳区通过与科技小院合作建立乡村人才振兴服务基地、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培育本土人才1500余人;承接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基层农技推广培训,2024年举办讲座、培训班21期,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10个,农业新型实用技术11项,培养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000余人。

三是助力品牌产业提质增效。完善“科研—种植—生产”链条,科技小院为全区优势品牌产业加油助力。山东岱岳茶科技小院建立茶叶良种繁育中心,创新管理模式,将进入丰产期的茶树大棚“零费用反承包”给当地农户,惠农的同时提升了原料品质,荣获“第十二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第三届国际茶博会盲评第一”。岱岳区是泰山板栗的最大产地,传统板栗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山东泰山板栗科技小院引领带动板栗种植户4万余户,发展规模基地45万余亩,年产板栗13.5万吨,产值24.3亿元,销往2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正在建设中的泰山黄精科技小院,示范推广黄精种植面积4.3万亩,户均增收5万元,带动黄精深加工企业20余家,年产值4亿元,形成全区“黄精+N”多业态发展的良好势头,《泰山黄精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企业典型创新案例。

四是助力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为农户提供农资以及耕、播、种、收、管等服务,建立新品种培育基地200亩、农技推广示范基地600亩、良种繁育基地1.8万亩,惠及36个行政村、1.5万户农民,吸纳就业60人,人均年增收15000元。山东泰安甘薯科技小院采取“自有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育苗基地—规模种植—鲜薯回收储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带动示范种植1000余亩,亩均增收3000元,年加工销售甘薯产品5吨、产值200万元,年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次,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报道了小院助力甘薯丰收的新闻。

存在问题

(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科技小院评价体系需紧扣实际效能,立足多维度视角,进一步细化在成果推广效果、培育新型农民以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方面的考量指标。二是科技小院评价主体目前只有政府相关部门从政策导向、对区域农业发展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比较单一,需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小院内部成员的内部评价和引入农业企业、农户、行业专家等作为外部评价主体的评价监管体系。

(二)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资金保障存在短板。科技小院在科研设备配置、试验示范基地运维、人才技能培训等关键环节需持续资金投入,当前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有限的专项经费及部分企业合作投入,资金供给存在明显缺口,制约了科技小院的效能提升与可持续发展。二是人才队伍稳定性不足。科技小院多位于农村地区,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相对薄弱,对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研究生队伍存在驻留周期短、流动性高等问题,难以长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影响技术服务的连续性与深度。

(三)引领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在技术创新层面。技术研发的深度与广度仍需强化,多数科技小院的科研项目聚焦于常规农业痛点的解决方案,对农业前瞻性、突破性的高新前沿技术探索相对较少。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小院现有培训体系偏重传统路径,忽视创新思维、市场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示范引领效应尚未充分释放,需建立平衡发展的新型培养框架。

推进科技小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科技小院建设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的科技创新实践载体作用,凝聚政策、项目、人才、平台等多元创新要素优势,聚焦“系统思维、协同创新、多方联动、集群连片”四大重点,建设更多更好的科技小院,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聚焦系统思维,提高农业生产质效

发挥科技小院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平台优势,深挖小院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核心价值。一是优化技术推广。各级党组织应引导鼓励科技小院入驻团队设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直观展示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及新品种的优势,让农民能够亲眼看到新技术带来的效果,增强他们对新技术的认可和应用意愿。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团队进行联合研究,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例如,在应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时,植物病理学家、昆虫学家、农药研发专家等共同参与,从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研发到新型农药创制等方面开展协同研究。三是转化推广方式。鼓励科技小院开展传统线下培训讲座的同时,开展数字化转型,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或自行搭建平台,探索以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传播农业新技术。

(二)聚焦协同创新,培育新型农业人才

各地要积极努力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帮助科技小院与国家级学会、省级学会建立联系,实现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校企协作。进一步巩固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涉农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广大涉农研究生扎根乡村实践沃土,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二是加大田间交流。引导科技小院为学生和农民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农民的亲身实践有效结合,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三是加深共赢协作。借助山农大雄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为农民提供农田土壤养分监测、病虫害预警等精准服务,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投入生产要素。综合考量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制定涵盖农业技术、农机操作、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个性化培训课程,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科技小院的实践项目,地方政府对应用新技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农民给予适当奖励,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热情。

(三)聚焦多方联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小院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科技服务载体,要充分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等多方资源,实现科技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搭建服务平台,赋能产业发展。发挥科技小院“接地气”的优势,引导小院成员到田间地头、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深入交流,了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建立产业需求清单,为后续的技术研发和服务提供精准靶向,切实解决农产品品质提升、养殖疫病防控等问题。二是搭建交流平台,畅通产业信息。建立线上专业网站和媒体群组。鼓励建立科技小院专属网站,设置产业动态、技术成果、专家答疑等板块,方便各方了解农村产业升级相关信息,同时提供在线咨询和交流渠道。组建微信、QQ等社交媒体群组,邀请科技专家、农业企业代表、农户等加入,实时交流产业问题、分享经验和最新技术资讯。开展线下产业培训和技术交流。定期邀请专家为农户和农业企业讲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等,现场解答疑问,促进农业技术传播与应用。围绕农村产业升级的热点、难点问题,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科技小院成员等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三是搭建共享平台,打造产业品牌。推动建立科技小院发展联盟,汇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资源池,促进先进技术、资金、设备等向农村产业流动。组织专家和企业共同制定农村产业相关标准,涵盖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服务规范等方面,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联盟为主体,整合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统一品牌形象、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

(四)聚焦集群连片,推动产业综合创新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凸显区域特色。各地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发展趋势,科学布局科技小院建设,打造集群连片的发展态势。例如以汶阳田为基础,在马庄镇和汶口镇集中打造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核心的科技小院集群。在道朗镇、天平街道打造以黄精等林下作物为核心的科技小院集群。二是整合区域资源,加快技术推广。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整合区域内分散的农业资源,将相邻的田地、农户以及相关产业环节有机结合,形成规模化农业集群。各级基层党组织要组织专家和科研人员建立统一的技术推广体系,大力举办技术培训、现场示范等活动,将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在集群区域内进行快速推广应用,提高农户和企业的技术水平。三是链接产业一体,创新发展模式。以科技小院为载体,探索推动产业链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创新。(作者系泰安市岱岳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 关承虎)

编辑:刘佳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