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本来是喝酒的节,今年情况特殊,不能走亲访友,浑身不大好受。望着橱子里的酒瓶发呆,就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喝酒的事,自己也不禁笑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潍坊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政研室“前小后大”,“前小”,是因为它原来是昌潍地委办公室内部的一个科室,只有我们9个秘书。“后大”,是1983年潍坊撤地设市,政研室成了市委的直属机构,内设4个科室,编制25人,有人说我们是“鸟枪换炮了”。
1、份子酒
政研室的同志很团结。每年春节后,都要聚餐,共庆新春。办法是选一个人做东,聚餐地点就在他家,他负责桌椅板凳、碗筷酒具,炒几个菜,弄几瓶酒,其他同志每人带两个菜,轮流坐庄。
那时候居住条件很差,每家都是一间平房,20平方米。一张小地桌摆在屋子中间,每人一个小板凳,围成一圈挤着坐。酒是当地生产的,不算贵。坊子区的“坊子白干”每瓶九毛五。安丘的“景芝白干”、诸城的“三粮酿”、五莲的“五莲大曲”、高密的“商羊大曲”、临朐的“龙湾重酿”,还有寿光的“寿春香”、昌邑的“乾隆杯”,每瓶也就三五块钱。菜是家常菜,不外乎“花生米”“松花蛋”“拌白菜”“炝芹菜”“炖排骨”“炸里脊”“红烧土豆”“萝卜丸子”等等。大家边吃边喝边讲过年回家听到的奇闻趣事,有时也行个“令”,谁输了谁喝酒。不时哄堂大笑,满屋其乐融融,热火朝天。
一场酒下来,谁家的孩子叫啥名、上幼儿园还是几年级,谁家的老人高寿了、身体状况如何,谁家添了新家具、买了新电器,互相弄得清清楚楚。一人有啥困难,大家都会帮忙。
过年“凑份子”聚餐,成了市委政研室的老传统。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怀念那时候的人际关系。现在生活好了,谁家里缺一杯酒啊?五湖四海来到一起,是一种缘分,很不容易,过节相聚一杯酒,喝的是一世的情谊。
2、两把壶
有一次跟随政研室领导下去调研,到了一个山区县。我们领导长期在国有企业工作,老大学生,为人特随和,喜欢喝杯酒。县委书记是山沟里走出来的庄稼汉,出了名的厚道人,但不喜欢饮酒。
县委书记请吃饭,上的是本县白酒,装在青花瓷壶里。两个服务员负责倒酒,很是正规。两杯酒下肚,两位领导同时皱眉。三杯酒后,县委书记恍然大悟,赶紧对我们领导道歉“实在对不起!”然后吩咐服务员换酒。这时我们才明白,办公室为了照顾领导习惯,安排服务员用一把壶装酒,另一把壶盛水,给客人倒酒,给自己书记倒水,但服务员慌乱之中把酒壶拿错了,就出现了开始的尴尬局面。事情挑明,大家哈哈大笑。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市、全省,有人添油加醋,把当时的场面讲得活灵活现。这可苦了这县委书记,来了领导只能硬着头皮陪酒,再也不敢“弄虚作假”。后来,我也做了县委书记,同样是山区县。有的领导来吃饭,先检查是不是“两把壶”。还有老同志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小伙子啊,酒品见人品,酒平见水平,你可不要学坏啊!”我听了哭笑不得,赶紧表态请老领导放心。
现在有了中央八项规定,公务活动一律不饮酒,这不仅端正了党风政风,也解放了基层干部,保护了他们的身体,真的是打心眼儿里替他们高兴。
3、我替了
记得是1985年春天,政研室新调来一位韩姓同事,原来是铸锅厂的厂长,为人非常热情,工作积极主动。年龄比我略长,我对他很是尊敬。
很快,我们一起跟随政研室主任到县区调研。跑了一天,回到宾馆,与县里陪同的同志一起吃饭。席间,县里的同志频频给主任敬酒,几杯下去,再敬时领导婉拒,说可以了。我们知道领导这是客气,也知道他的酒量,便想让领导多喝几杯好好休息,因此并不阻拦。没想到,这时候韩同志突然站起来说:“领导,我替你!”边说边把主任的酒端起来一饮而尽。后面,只要有人敬酒,他就端起来替了。主任不知所以然,我们也感到愕然。
饭后,领导招呼大家:“反正今天没喝多少酒,到我房间凑凑情况吧。”这时发现韩同志已经烂醉如泥,再也叫不起来了。领导看到这情况,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我才刚开始喝,他就不让了,我还以为他是酒仙呢!”
第二天,韩同志醒了酒,我们问他昨天晚上怎么了,他说让我来不就是给领导替酒的吗!很是理直气壮,我们不好多说什么。不知道是谁忽悠了他,让他心里有了这神圣的职责。后来也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弄明白了的。
其实,从政这活儿,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就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有人帮你捅破,你就一下子明白了。没人帮你,你就得自己慢慢悟。等到悟出头绪来,很可能几年就过去了。
4、茅台呢
潍坊市委政研室是热线,市委所有的文字材料都从这里出。我和几个同事跟着秘书长起草市委书记的讲话稿,经常加班,时间一长,领导就想办法激励一下。有一天,领导说:“好好干,写完这个报告回家吃饭,我还有瓶茅台。”这个吸引力可真不小。当时我们所有的人,不光没喝过茅台,而且压根儿没见过茅台是啥样子。那时候厅级干部每人每年只供应一瓶。我们秘书长工资低,家里孩子多、负担重,就买了半斤装的一小瓶。
我们昼夜加班,终于完成了任务,领导说话算话。回到家,上了菜,秘书长就在橱子里找那瓶茅台。找来找去找不到,问嫂子:“那瓶茅台哪去了?”嫂子说:“我不认识茅台,是不是那个白色的小瓶的?”领导说“正是。”嫂子说:“前几天老家姨父来,我让他自己找酒,他说就我一个人,就开这小瓶的吧,可能就是那瓶茅台,不过他说这酒不咋地,不如高密商羊特曲。”领导听了两手一摊,使劲摇头,我们也默默无语。
茅台没喝上,只能等明年,但材料还得写。报告难写,回回难写回回写;秘书难做,天天难做天天做。人活着,总得向前看。勇敢坚持,绝不放弃,人生一定很美丽。(2020年2月6日于泉城)(陈光)
陈光:汉族,1956年11月生,山东寿光人,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大学文化,曾任中共诸城市委书记、中共菏泽市委书记、山东省省长助理,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关注精彩内容